“四退三还”让抚仙湖畔呈现新景象
在冬日和暖的阳光下,来到澄江县右所镇大湾片区湖滨缓冲带,在郁郁葱葱的大叶榕、高大的滇朴、迎风摇摆的桂花树下,绿油油的黄菖蒲、常春藤等多样化的水生植物如绒绒的地毯一般铺开,怒放的冬樱花则是绿中的一抹嫣红。走进树林深处,叽叽喳喳的鸟鸣悦耳动听,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
抚仙湖北岸马房村片区百亩湿地则草木扶疏,不远处的抚仙湖与蓝天一色,更是一片宜人景致,集景观、生态恢复于一体的湖滨生态区好似一幅画。
“抚仙湖最大的污染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在一级保护区的农田很多,大肥大药耕作方式残余的化肥、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抚仙湖,对湖水污染很大。从2006年开始,在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个县开始加快退塘、退田、退房还湖步伐,那一年抚仙湖沿岸全面清理了水体区161个鱼类暂养设施,沿湖409.2亩鱼塘全部退出。2011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对一级保护区实施退田。2013年抚仙湖100.8公里5632亩农田全部退出来,进行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种植乔木等景观苗木50万株。”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湖管科科长何俊明介绍。
据他讲述,湖滨缓冲带建设不仅仅是种树,而是通过大面积天然湿地恢复和陆生植物带建设,重建抚仙湖湖滨良性生态系统,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山地树林—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湖泊水体”间的完全演替模式,提高了湖滨带的生态服务和自我净化功能,保护了抚仙湖水体。
在临湖三个县沿湖边行走,可以看到,湖滨缓冲带已然连成了线、铺成了片,每一处都有不同的特色,形成护卫抚仙湖的一道绿色屏障,也为沿湖的三个县再添景观。
澄江县84岁的老人何建华最近每天都要来北岸马房村片区的湿地走走看看,他笑着说:“环境好,空气好,心情更好,活过一百岁应该都有可能呢。”
2013年开始的湖滨生态带建设,使得澄江县抚仙湖湖滨带旧貌换新颜,一片片绿色的湿地取代了原本凌乱的农田和鱼塘,如今这些湿地成了“天然氧吧”。现在到抚仙湖旅游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直观的感受,无论是从昆明下来,还是从玉溪过去,以前湖边连片的农田、大棚不见了,像膏药一样分布在抚仙湖周边的大小鱼塘也消失了,湖边披上了“绿装”,沿湖路上则围上了保护湖泊的隔离网,虽然农家乐少了,但是沿湖景观却变漂亮了。
在玉溪工作10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家每年都会到抚仙湖边游玩四五次,但基本上都是在孤山边的沙滩上玩玩,吃了饭就回玉溪。“可以说除了游泳、吃鱼,抚仙湖也没有多少玩的。但去年年底去界鱼石公园我就发现变化了,沿湖路上拉起了隔离网,靠湖那边的大棚、鱼塘全都不见了,景观漂亮了很多。听说以后连靠湖的房子都要拆了建湿地,前段时间我去过四川西昌的邛海湿地公园,真的很漂亮,野鸭成群,水鸟游弋,湿地错落,绿树成荫,游人或泛舟、或散步、或骑行,期待抚仙湖也能变成那样。”
确保抚仙湖长期稳定保持
Ⅰ类水质刻不容缓
抚仙湖是一个构造湖,是中国的第八大湖泊,淡水资源占全国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近10%,总蓄水量达206亿立方米。
2002年,由于星云湖的劣Ⅴ类水污染和抚仙湖周边的面源污染,导致抚仙湖暴发蓝藻,面积达13平方公里。虽然经过2003年治理,2004年抚仙湖水质恢复Ⅰ类,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附近工业用水、湖边土地过量开发利用,大棚连片,废蔬烂菜堆满田边,农业废水、生活废水等排入湖中,让美丽的抚仙湖不堪重负。
《抚仙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0—2015)指出:近10多年来,随着抚仙湖周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抚仙湖富营养化状态明显上升,水质呈下降趋势。调查表明,目前抚仙湖虽然保持总体Ⅰ类水质,处于贫营养状态,但总氮、总磷时有超标现象,沿岸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总体已处于Ⅱ类水质的危险边缘。水质的变化给享受抚仙湖馈赠的玉溪人敲响了警钟,让大家意识到了保护抚仙湖的迫切性。
当前,每年进入抚仙湖的总氮达1099.6吨,总磷达173.1吨,超过了抚仙湖保持Ⅰ类水质每年总氮821.9吨、总磷115.8吨的水环境承载力。据测算,仅抚仙湖一级保护区至环湖路范围内的2.7万多居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54.32万吨,垃圾5658吨,化学需氧量4794.87吨,总氮349.59吨,总磷53.35吨,污染速度快,治理周期长(理论换水周期167年),抚仙湖一旦遭受污染,将不可逆转。
今年58岁的胡丛荣是江川县路居镇小凹村村民,他告诉记者他家世代都居住在抚仙湖边上,也见证着抚仙湖的变迁。“我们小时候村里人都是喝湖里的水,记得我母亲去打水就是沿着水边走进去一小段,水没过膝盖就把桶向水里一歪,灌满水后就挑回家洗菜做饭了,我们口渴时也是跑到湖边,用手扒拉两下就捧起来喝,现在可没人敢这么干了,水质没以前好了。”胡丛荣说。
鄱阳湖、太湖等五大淡水湖泊已经重度污染,全国50多个城市湖泊大部分处于异常厌氧状态,而抚仙湖却难能可贵地保持了Ⅰ类水质,占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的91.4%。所以,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就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资源,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水资源。
“我家的耕地也退出来了,被征的土地政府按每年3300元/亩付租金给我,同以往种田相比收入确实少了一些,但一想到能保住抚仙湖的水,保护我们世代生存的环境,我毫无怨言。”胡丛荣说。
不仅是让老百姓退出土地,就连沿湖的三个县在发展经济时,也是以保护抚仙湖为首要考虑。“沿湖的三个县在引进项目时,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抚仙湖—星云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两湖试验区总体规划,严守“四条红线”,一分不能退让,凡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划条例的一律退出;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进行审批,手续不完备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虽然为了保护抚仙湖放弃了许多项目,但却有利于保护抚仙湖的安全。”何俊明说。
据了解,为实现抚仙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开发实现更好地保护”这一目的,我市已开始修编抚仙湖禁控区规划,通过规划将抚仙湖周边的开发面积从原来的12.9万亩控制到现在的4.8万亩,不符合抚仙湖保护的10多个项目全部被否定,只有生态环保的项目保留下来。
不仅如此,2013年,保护抚仙湖在严守“四条红线”的基础上,玉溪市委、市政府围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突出探索湖泊治本之策,进一步调整完善了保护治理思路,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以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还湖、还水、还湿地“四退三还”为核心,全面实施沿湖截流断污水、治理面源减污染、补水节水添动力、面山绿化增植被、河道湿地流清水、人口外迁扩新城等新举措,加快抚仙湖治理保护。
“四退三还”工程稳步推进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定举全市之力将抚仙湖北岸新环湖路以下村落、企业全部搬迁,农田全部清退,建设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此次清退涉及湖岸线全长11.4公里,总面积约9547亩,区域内涉及龙街、右所2个镇(街道)6个村(居)委会21个自然村,共有农户4569户13767人,房屋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涉及16户企事业单位。项目估算投资70亿元,建设周期3年。
“现在鱼塘、田基本都退出来了,除了这些,2013年沿湖三县还拆除了塑料大棚1400亩,拆除一级保护区至环湖公路外侧50米范围内临违建筑21.82万平方米。而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则是退人、退房,针对占抚仙湖污染负荷70%的北岸区域,我们启动了抚仙湖北岸万亩生态湿地建设。计划将一级保护区至新环湖路外侧50米范围内的村庄和人口全部迁出,目前先期选取的2个试点已开工建设,征地搬迁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何俊明告诉记者。
远处高大挺拔的树木、争奇斗艳的鲜花、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小草坪,近处亭台楼榭掩映其中,一眼望去,还有小鸟飞来飞去,充满一派诗情画意的旖旎风光,这是澄江县右所镇吉花村委会5组村民老蔡眼里生机勃勃的北岸湿地。
老蔡名叫蔡忠培,今年64岁,世代居住在抚仙湖边。老蔡的房子离抚仙湖约40米,正好在2013年“四退三还”工程中“退人、退房”的2个试点(龙街街道广龙、万海社区和右所镇吉花村委会)搬迁范围。对于这场“农民大迁徙”,老蔡一家举双手支持。“现在保护抚仙湖胜过一切。这次我和两个小儿子的房子也涉及搬迁,两处房子,一处是土木结构、一处是砖混结构,涉及的人共有7人。”老蔡说。
“北岸湿地被征的土地政府按每亩20.5万元的金额付给农民,不仅如此,拆除的房子政府在城中心准备200亩土地给咱建了安置房,同时还为我们以后的生计做好了打算,我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老蔡告诉记者,澄江县已经在县城凤翔路南片区选择了搬迁安置点,等建好了他们就能搬进去了。
“澄江县抚仙湖一级保护区至新环湖路外侧50米范围内的村庄和人口全部迁出。房屋、土地都被用于湿地建设,一期工程474户1500名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离开抚仙湖沿岸、举家迁徙,只希望能留得一方水草肥美、山清水秀。”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卫东告诉记者。
与城市化进程中改造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拆迁难”不同,澄江的“四退三还”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农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做了很大的牺牲,90%以上的人都能理解,只有少部分村民有抵触情绪,不过我相信工作能做通,毕竟保护抚仙湖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福荫。”李卫东告诉记者。
按照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项目(一期)农房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合法合规搬迁房屋面积按规定标准折算置换安置房后,差额部分还可按规定获得经济补偿。
“根据规划,安置房计划建房15万平方米,争取年后能进入补偿协议签订。启动安置房建设,预计2015年年底搬迁户可住进新房。为了解决被搬迁人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他们除了能享受现有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外,还有商铺补助、生活补助、老年人生活补助、教育补助等。不仅如此,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政府还保证每户都有一人就业,还将通过培训提高搬迁户的就业能力,而且未来招商引资进入澄江的企业,政府也会积极协调一些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好搬迁农民的生计问题。”李卫东说。
在“四退三还”工程中,澄江县还引进企业在抚仙湖西岸立昌社区开展保护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以搬迁村民的安置房及回迁商业为主的幸福安居区和以抚仙湖周边本地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休闲区等综合旅游度假示范区,计划通过企业和项目带动,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立昌沿湖村庄实施搬迁。
“搬迁后准备开发的旅游小镇,我们也有股份。将来打造的旅游小镇,集吃住游乐于一体,依托旅游,农户生计应该不用担心。”立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许应和告诉记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