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市之力打一场“三湖两库”保护治理的持久战、攻坚战,已经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宏大主题。但如何更加清醒地识“水性”祛“病根”,如何更加坚定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将长期成为治水的最大挑战,也将直接影响治水成败。
去年以来,作为坐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三大的玉溪,想在前、谋在前、干在前,以问题为导向,及时调整治水策略,创新推出了主要入湖河道河长责任制,由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玉溪军分区的42位领导担任河长,负责42条主要入湖入库河道的保护、治理、管护。一年多来,河长各施其能、各展其招、各尽其责,水环境开始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
河水为什么变脏了
据市“三湖”督导组领导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三湖”周边大多数河流的源头或流域内都建有水库,分布着许多龙潭,河堤上树木成荫。为防范洪水的侵害,村民的房屋一般都远离河道而建。这样的环境,客观上就使人们的生活对河流的污染少一些。但是6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治山改水造地运动在农村兴起,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河道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沟渠,有条件的地方还用石头水泥砌成了三面光河道,这一变化,导致河流的形态、生态、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由于河道改造后洪水隐患的消除,村民在河道边建盖民房、企业在河道边建造工厂逐渐增多,加上大水大肥农业生产方式兴盛,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垃圾直接倾倒到河道内,雨季洪水一来,各种污染物直接输送到湖泊,造成严重污染。
根据监测,2013年,42条主要入湖入库河道水质均为Ⅴ类或劣Ⅴ类。仅在抚仙湖,每年流入湖内的总磷约173吨、总氮1099吨,已远远超出水环境的承载力。
基于这一客观现实,治湖必先治河。
河长制在玉溪创新实践
抚澄河见证了玉溪不断翻新的治水历程。2013年之前,这里的水质是劣Ⅴ类,是典型的臭黑河道。一切的变化缘于2013年河长制的推行。
2013年5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33号文件,正式提出了河长责任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范围、主要职责和工作要求,并进行了责任分解,制定了考核办法。自此,玉溪市党政领导分别担任了42条河流的“河长”,真正把治污责任落实到位。
实行河长制,不是玉溪首创,但所有市领导都任河长,却是鲜见的;成立由多位厅级领导组成的市“三湖”水污染综合防治督导组,负责河道治理的督导、考核,更是不多见。
根据明确的实施范围,河长责任制实施范围主要涉及红塔区、江川、澄江、华宁、通海5县区所辖“三湖两库”的42条河流(道),其中抚仙湖16条、星云湖8条、杞麓湖7条和东风水库2条、飞井水库及中心城区8条,总长420.6公里,径流面积2276.6平方公里。这些河流条条污染重,条条治理难。
根据河长责任制的职责分工,市委书记、市长等市级领导当“河长”,各河流区域所在地的县级领导任“副河长”,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任“段长”,确保主要入湖河道条条有人管、段段有人护。这种把党政一把手任命为河长的制度,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弥补了一直以来“多头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无论是对于流域还是区域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治水“生态链”使每个部门都不敢玩忽职守,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
“河长”、“段长”不是徒有虚名,只挂名不干事,他们除了要亲力亲为参与河道整治外,还要向市“三湖”督导组交纳保证金,接受每季度的巡查通报、每年的评分考核,若玩忽职守管理不善,没有完成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道水质出现异常,河长、段长的保证金将被扣除,并被问责。
玉溪希望通过这种“包河到人”的做法来破解过去“谁都管又谁都管不了”的“九龙治水”困局。
河长制发挥巨大效力
任务在肩,河长们多次深入河道了解情况,听取整治意见,指导、督促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市、县、乡、村四级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和“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的综合整治思路,河长们结合各河道实际,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并分别报审、备案,使河道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然而,水的问题没那么简单,不是捡垃圾清淤泥那么容易,很多时候是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根据审核确定,42条河道整治约需投入资金21.2亿元。河长们把争取落实资金作为关键举措来抓,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岸上。他们充分发挥带头统筹协调作用,联系单位积极抓落实,县乡配合联动,争取省级部门支持,大项目不放、小项目不嫌,只要是有利于河道治理的措施或项目,就不放弃。24个市级联系部门积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压缩本部门经费支持河道治理;各县区及所属乡镇(街道)狠抓落实,做到前期工作有经费,项目开工有启动资金,日常管护有安排。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时间,河长们协调争取河道整治工程措施和日常保洁经费就达6500多万元,42条河道共实施大小整治项目70项,落实项目资金3.7亿元。
河长们亲自到基层、下河道、蹲工地,污水管网建设、拆除临违建筑、绿化河道、清淤保洁……各县区唱响了一曲曲攻坚克难、标本兼治的好戏。
山光、水色、白云、涛声、笑语,交织成的“三湖”地区独特的自然山水画离我们不再遥远。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各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指标都不同程度地好转,水体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有所下降。和以往的治河相比,这回的河道综合整治及保洁管护对削减水体的污染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现如今,探访每一条河道,都会惊喜地发现,河道垃圾大幅减少,河长责任制实施前遍布河道的生产生活垃圾,如塑料袋、死鸡死猪等明显减少或绝迹,入湖河道水体色度、气味等感观指标明显好转。尤为难得的是,在落实生态修复、绿化美化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后,使得各河道生态逐步得到修复,绿化美化效果明显,几乎每一条河道,都成了一个新景观。
随着河长制的层层推进,社会力量也被带动起来。新闻媒体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河流周边的环境违法行为、不文明行为被曝光;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加大,企业、村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沿河沿湖的企业放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力求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来帮助企业生存和发展,农民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既护湖又增收的双赢效果。(记者 刘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