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披绿装 荒地变果园
——易门县投入6千余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
林业技术人员在龙泉街道大箐流域的长稍山石漠化项目造林地进行生态治理成效监测。
封山、造林、改土、治水,农、林、水联动,易门县连续七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投资6千余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让石山坡箐披上了绿装,让陡坡荒地变成了果园。
生态修复让石山坡箐披绿装
六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崇华带着150多人的造林队来到了龙泉街道大箐流域的长稍山,在乱石林立的山坡上开挖定植塘,种下一棵棵圆柏树,这里成为易门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启动地。
县林业局副局长马双喜介绍,2008年易门县被列为全国100个和全省12个试点县后,次年正式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土治水,开始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
六年后的今天,周崇华再次来到长稍山脚,看到当年种下的圆柏已长到了一人多高,他为自己能让昔日的乱石坡箐披上绿装而倍感自豪。马双喜介绍,六年来,易门县通过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并配套地方投入,共计投资项目资金6093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8.5万亩,人工造林4.1万亩,坡改梯近4300亩,并配套近85公里水管沟渠,55座水塘水池,近14公里田间道路,治理石漠化面积205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县石漠化面积总量的56%。
在龙泉街道大箐流域的红通箐头,马双喜和技术人员用卷尺测量2010年栽下的旱冬瓜树,三年多时间,只有20公分高的树苗普遍长到了六七米高。马双喜指着浓密的树林说:“原来这里只有少量的云南松,林木覆盖率不超过20%,现在达到了60%以上。”
七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易门县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首次监测时的366.7平方公里下降到161.7平方公里,因此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全县石漠化区森林覆盖率提高4.1个百分点,年保土量超过6万吨。
发展产业让陡坡荒地变果园
小街乡岔河流域杨家坝村的老鹰窝,这条曾因开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而岩石裸露的山箐,在2012年时种下了330亩核桃树。看着一人多高的核桃树,乡林业站站长沃绍宏介绍,自2011年开始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封山育林4万亩,种植核桃5500亩,治理面积近4.8万亩,占全乡石漠化面积的68%。沃绍宏说:“正是得力于石漠化项目的带动,全乡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5万亩。”
马双喜介绍,自2011年易门县再次被列为全国200个、全省3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后,易门在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更加注重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在实施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同时,加快了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培育。
2010年,易门县铜厂乡在铜厂村委会旧厂村的三棵树建设230亩核桃连片种植示范基地。从这里开始,铜厂乡积极整合包括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市级核桃产业发展在内的林业投资项目,统一规划、统一植造、统一管理、连片推进、规模发展,展开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发展核桃产业,3年新增核桃种植面积3万余亩,全乡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6万亩。
马双喜介绍,自2011年开始实施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全县通过项目实施直接新增核桃种植面积2.4万亩,柑桔种植面积0.28万亩。在此带动下,全县核桃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11.8万亩。用他的话讲:“七年石漠化治理,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为千家万户留下了一棵摇钱树。”
走出国家与社会投资结合之路
站在浦贝榨树村的山坡上远望,碧根公司种植的核桃树布满山坡,10多名工人正在坡地里铲除杂草。马双喜介绍,2009年通过引进香港投资,在易门县注册成立了碧根公司,利用林地流转,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在榨树村的1500亩荒坡上建设核桃种植基地。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基地处于低海拔干热河谷区,所以选择种植的核桃品种全部是美国山核桃。
继碧根落地之后,2012年来自华宁柑桔之乡的华冠公司进入易门,注册成立橙冠开发公司。伴着挖掘机的轰鸣声,十街乡大村何家山的陡坡开始变成了整齐的台地,随着喷灌管道的延伸,贫瘠的紫红壤开始有了血脉的流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这片曾是牛都赶不上去的荒山在石漠化项目和社会投资的共同推动下变成了千亩桔园。
马双喜粗算了一下,结合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林业产业,近几年易门县引进的社会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在他看来,国家项目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实施连片规模开发治理,不仅进一步加快了生态修复步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林产业加快发展。
国家项目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的治理之路在易门县还在延伸,十街乡乡长李小龙曾介绍,在橙冠开发公司的带动下,通过林地流转方式进入十街投资柑桔产业的林业企业达到了10户之多,按第六年柑桔进入盛果期的投资额测算,十街乡结合石漠化治理,建成万亩柑桔产业园,将会吸纳超过亿元的社会投资。(记者 唐文霖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