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总体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Ⅰ类目标
我市加快抚仙湖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确定了坚持以“四退三还”为核心、生态修复为基础、控源截污为前提、河道整治为重点、中水利用为关键、产业调整为根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思路,明确了实现沿湖截流断污水、治理面源减污染、补水节水添动力、面山绿化增植被、河道湿地流清水、人口外迁扩新城、依法治湖严监管的目标,全面提高保护治理水平
这边的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美景如画,那边的抚澄河综合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融为一体,为清澈湖水再添新景……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确保抚仙湖总体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Ⅰ类的目标,全力加快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一个个生态保护项目中得以诠释。
抚仙湖“十二五”规划项目包含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湖生态治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7大类工程28个项目,规划总投资46.42亿元。我市确定了坚持以“四退三还”为核心、生态修复为基础、控源截污为前提、河道整治为重点、中水利用为关键、产业调整为根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思路,明确了实现沿湖截流断污水、治理面源减污染、补水节水添动力、面山绿化增植被、河道湿地流清水、人口外迁扩新城、依法治湖严监管的目标,全面提高保护治理水平。
作为治理面源污染的核心,“四退三还”工作着力构建起了湖泊生态安全屏障。目前,拆除了抚仙湖一级保护区至新环湖路外侧50米范围内的临时违章建筑21.82万平方米,清退农田5632亩实施规模化生态修复,栽种各类乔木50余万株,缓冲带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修复。现已建成人工湿地630余亩。实施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将实现调水7000万立方米的目标,全面替代沿湖3县群众生产生活向抚仙湖取水。
污水收集处理、河道综合治理和闭合截污干渠管网建设齐头并进,构建起全面截污治污网络。完成澄江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设,提高了其日处理规模,建立起了主要入湖河道河长责任制,由市级领导担任河长,充分发挥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统揽作用和积极性,以“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为主要内容,将污染较为严重的16条主要入湖河道纳入责任制,实施综合整治。目前,抚仙湖北岸的东大河、南岸的大鲫鱼河已完工投入运行。其余入湖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正抓紧推进,今年底计划完成10条以上河道的综合整治,实现河道湿地流清水。同时,以城乡污水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体系也在加快建立中。
在抚仙湖全流域狠抓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决杜绝工业项目,以推进高端旅游项目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治理面源减污染。我市逐步淘汰了鲜切花、蔬菜等高污染品种,引进了木森景观苗木公司,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已建成景观苗木基地600余亩。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重点发展荷藕、苗木、蓝莓等低污染品种,完成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调整1.5万亩;径流区内规模养殖和污染工业企业全部都搬迁到了径流区外;对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实施造林7.7万亩、封山育林4.77万亩、国家公益林管护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32平方公里,确保到2015年末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同时严格执行抚仙湖周边开发建设项目审查管理办法,坚定走发展高端生态旅游项目的路子,高标准推动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
我市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保护资金需求。搭建投融资平台,开征抚仙湖资源保护费,出台《关于设立试验区项目保证金和抚仙湖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的决定》,采取BT、PPP等模式,广泛吸纳社会、企业、个人资金投入抚仙湖保护,不断拓宽抚仙湖保护投融资渠道。此外,建立完善了协调管理机制、考核问责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抚仙湖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步入长效管护轨道。(记者 李晓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