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玉溪之魂、是玉溪之根、是玉溪之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强音之下,玉溪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大干植树造林、大兴绿化美化,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好家园的大规模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滇中大地掀起高潮。要实施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破解投资瓶颈,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投入长效机制,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
面临投资瓶颈
全市将通过实施道路绿化,着力构建绿色生态走廊;将以城镇面山生态屏障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以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为平台,着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将以实施“三湖”周边防护林带工程为主体,着力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将围绕建设森林玉溪目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着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到2015年,全市将新增植树超过4337万株,新增林地面积近8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两个百分点。这是玉溪为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
要确保这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落到实处,除了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外,在当前受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长压力加重,在各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破解投资瓶颈、建立投资长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成为关键。
钱从哪里来
新平县将在三年内实现种植树木超过1285万株,新增林地1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提高2.6个百分点的目标。为此,该县将投入超过2.58亿元的资金。
生态建设钱从哪里来?在新平县绿化造林实施方案中看到这样一盘投资明细账——绿色通道建设,投资3168.64万元,利用中央项目投入5.28万元、市级项目投入1.76万元、县级项目投入3116.1万元、自筹资金45.5万元;美丽家园建设,利用市级项目投入730万元;城镇面山绿化,利用县级项目投入2475万元;水源绿化,利用县级项目投入13.3万元;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投资2422.87万元,利用中央项目投入1482.72万元、省级项目投入130万元、市级项目投入509.24万元、县级项目投入300.91万元;柑桔种植由项目业主投入16483.5万元;茶叶种植由项目业主投入495万元,县级补助45万元。
从这份投资明细账中可见,新平县通过认真研究各级项目投资政策,细化梳理项目投资,构建起了积极争取和整合上级项目投资、加大本级财政投资力度、引导林业龙头企业参与的格局,确保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有出处、落实处。
红塔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三年内将新植造林木237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77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5.1%,林木绿化率达到69.6%,林业产值达6500万元,林农增收231元。为此,全区将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据该区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生态建设项目落到实处,除积极协调财政筹措资金外,正积极探索引进企业投资,由政府逐年回购并支付资金占用费的投资新模式,缓解财政投资压力。同时,通过制定措施,要求每个机关干部带头栽树不少于5棵,在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全面实施绿化“细胞工程”,整合社会力量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华宁县在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中,在江华公路沿线规划建设9个百亩连片的苗圃基地。为解决投资瓶颈问题,该县充分运用林改配套政策,推进林地流转,吸引社会投资参与生态建设。
集社会各界之力
从新平整合项目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红塔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新模式、华宁县利用林改配套政策引进社会投资的经验中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起包括政府、企业、单位以及个人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长效投资体系,正如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大会上指出的“集全市上下之智,集社会各界之力,大干植树造林、大兴绿化美化。”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在这个多元化长效投资体系中,从国家层面而言,有包括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森林抚育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投入。从省、市级层面而言,有包括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低效林改造、核桃竹子产业发展在内的林业建设项目投入。关键在于如何认真研究和梳理国家、省级项目投资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投资支持,并整合包括交通、水利、农业等方面的项目,是确保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在这个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中,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财政投入模式,运用BT投资方式,采取诸如第一年支付30%、第二年支付30%、第三年支付30%、第四年支付10%的“3331”或“4321”模式,缓解财政投资压力,放大财政投入效益。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大力推进林权流转,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林业管理体制,调动林业龙头企业积极性,以建设林产工业原料基地为主导,吸引企业投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大力倡导和弘扬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