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玉溪,不仅要守住绿水青山,也要留住蓝天白云。自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状况高度关注,要求环保部门每10天上报一期环境质量专报。按照专报统计,玉溪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在33期排名中有5次处于全省末位。1月30日,市委书记张祖林在第29期专报上批示,要保住玉溪的绿水青山,必须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此,我市将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状况作为支点,调结构转方式,采取各项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货车整日在中心城区穿行,不仅增加城市拥堵,带来粉尘、噪音,其尾气排放浓度更是一般小汽车的10到30倍,释放出大量的PM2.5、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市交警支队直属大队曾于去年10月23日对中心城区过境大货车进行统计,抚仙路、明珠路、太极路三个入城口24小时内共有1662辆大货车出入,相当于几万辆小汽车在城区行驶。随着1月1日中心城区货车限行政策的实施,城区空气质量有了一定改善。不仅中心城区限行,已成为城市干道之一的新玉江线也在限行之列。据市交警支队统计,仅玉江高速一吨以上载货汽车的月均通过量就在10万辆次以上。随着限行政策的持续实施,城区货车尾气排放将大幅降低。除了大货车,小汽车也有了相应的对策。在团山检测站,8条尾气检测线已基本安装完成。检测线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对实施年检的小汽车进行尾气检测,符合的发放绿色环保标志,超标的进行治理,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黄标车将严格淘汰。下一步,尾气检测工作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开。
为准确掌握空气中各项污染物情况,市环保局于去年11月启动《中心城区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项目计划用一年时间,对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及六项常规大气监测指标进行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建立相应的大气扩散预测模型,对污染物的扩散趋势进行预测,并以红塔区作为示范区进行大气环境容量的测定,提出污染物削减方案和大气污染控制的有效途径及综合防治对策建议方案。
工业方面,通过节能减排加大企业污染治理。玉钢、仙湖、玉昆、活发等6户大型钢铁企业已经上马脱硫设施,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所有钢铁企业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届时,钢铁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将削减70%以上。水泥企业脱硝工作也在推进中,目前已有5家企业建成脱硝设备,同样到2015年实现全市12户水泥企业全部拥有脱硝设备,从而大幅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今年1月,重点污染企业自动监测中心现场端建设基本完成,实现对企业排放的实时监测。在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的同时,我市执行最严格的排放限值标准,对颗粒物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限值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坚决淘汰,对在“十二五”期间不按要求安装运行治理设施的企业限期关停。通过实施“坚决淘汰关闭一批、着力兼并整合一批、招商引资发展一批、努力向外转移一批、退二进三入园一批”措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2013年9月,刺桐关年产8万吨水泥的杰阳公司关停淘汰,玉溪北大门少了一座灰尘漫天的工厂。今年,还将对北城东前铁厂、刘总旗活发钢铁厂和峨山小街片区两家钢铁厂总计7座220立方米高炉进行淘汰。
与此同时,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党委政府“治本”的重点,《市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和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加快推进企业“退二进三”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据市工信委政策法规科科长腾飞介绍,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中心城区19户企业目前已有6户搬迁入园,谋求转型升级再发展,最终实现中心城区无工业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