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的塔甸实践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4/01/03

策划人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面对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战略性命题,地方应当如何领会并付诸实施似乎是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却往往缺乏具体的操作指针。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山区乡镇,峨山县塔甸镇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落实到建设美丽家园和产业生态化上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国字号生态乡镇好气象

隆冬时节,走进有着“先居之所”、“花鼓之源”、“圣火之地”美誉的塔甸镇,最让人触动的不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是满眼青山绿水的景致和具有浓厚乡愁意味的田园、村庄。无边无际的森林,田园中招蜂引蝶的油菜花,村寨边山环水绕,村庄中环境素净。在这里,朴实勤劳的人们过着掬水可喝、醉卧即床,进山可采撷、上树有硕果的悠闲生活。

塔甸镇位于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51公里,辖7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50多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近2万公顷。镇里16000多人口中,以彝族为主体,是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乡镇。这里不仅孕育了古朴的民族文化,更为难得的是,在多年来经济至上的浪潮中,这里的党委、政府和群众却以节制和低调的姿态守护着家园的美好,形成了自然生态美好和生产发展并驾齐驱的格局。

在塔甸,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良好的森林植被和堪称丰富的林区生物资源。放眼望去,除了森林还是森林,官方统计的数据是,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80%。也就是说,在塔甸,除了居住的地方和耕地,都是森林。森林里蕴藏着的林区生物资源更是让人怦然心动,除了木材和经济果木外,还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中草药、野生花卉等资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和发展源源不断的活水。

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塔甸气候的真实写照。塔甸境内共有大西水库、亚尼水库、阿罗旦水库等9座水库,亚尼河、他札河、海味河等多条自然河流,这些水库和河流均未受到污染,掬水可喝。在森林、水库、河流的相互拥趸下,塔甸镇以一种清闲自然的面孔展现出来。正因如此,塔甸镇拥有由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村规民约中的生态自觉

塔甸镇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天赐,更主要的还得益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据当地干部介绍,在彝族群众的文化观念中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尚万物有灵,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仅体现在彝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祭龙节、火把节等活动中,也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日常生产生活里,比如在爱护水源、保护森林上。

龙昔是塔甸一个普通的彝族村庄,四周青山环绕,村边有水长流,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俨然现实版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群众生活并不窘迫,汽车、洋房和电话都进入了寻常家庭。不过,龙昔则最让人艳羡的是村庄边有龙潭“雨都节”长流不息,即便是在前几年的百年大旱中也没有干涸过。这得益于当地村民群众一直以来对生态的尊重,并不遗余力的保护。上游汲水,中间洗浣,下游则可灌溉和放牧。在龙潭出水口,当地人在石碑上刻下这样的文字:“雨都节水源、森林是大自然恩赐并经先辈精心保护并传给我们的宝贵资源,若遭毁坏,我们将无颜面对祖先……我们每个村民都应该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好水源、林地,谴责和制止任何破坏水源和林地的行为……”尊重生态的观念更是被写入村规民约中,“维护生态景观环境,保护耕地,不乱搭乱建,不乱埋乱葬”“维护河流洁净,不向河内乱扔杂物、垃圾”“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等,语言虽然朴素,对美好家园的维护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之情却跃然墙上。

事实上,龙昔则只是塔甸70多个村庄中的一个缩影。在塔甸,护水爱林的传统普遍根植于民间。当然,这种传统也为这片土地带来回报,在前几年发生的百年大旱中,塔甸部分村组除工程性缺水外,因为水源的相对充沛,基本上没有缺过水,塔甸人已经深切感受到了山长青、水长流的好处。

产业和生态并进的努力

当然,仅把眼光停留在对生态的保护和尊重上似乎并不能成就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这个称号的背后还存在着来自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的多方面考量。多年来,生态保护的观念不仅植根于民间,历届镇党委、政府的推进也不遗余力。从2008年起,因循着市里生态立市和县里建设彝族生态自治县的战略目标,结合地方实际,塔甸就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拉开了建设生态乡镇的步伐。

在塔甸,生态文明的建设其实并不复杂,在当地人的观念中,生态文明其实就是建立在良好生态下的家建设好和经济来源的因地制宜。在以村庄为主的家园建设中,塔甸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在民宅上规划统一,体现彝族民居的传统建筑样式,力求地方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在经济发展上,该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坡地资源,大力发展核桃、魔芋和竹子等特色产业,并在政策引导和扶持上一以贯之。经过多年的发展,塔甸不仅在村庄建设上实现村庄村貌有改观,村庄建设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状态,在产业发展上也朝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核桃产业是塔甸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的重要一步。核桃作为重要的干果油料树种,既是传统的营养保健果品,又是重要的油料能源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推动,到2013年,塔甸镇核桃种植已经超过27000亩,人均拥有量超过了一亩。出于对核桃产业的信心,该镇近期的目标是实现人均拥有10亩、100棵核桃。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支柱。目前,该镇在许多坡地甚至耕地中都种下了核桃,长势普遍良好,一些村组已经开始有收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海味村党总支书记李树仙这样表达对核桃产业的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桃产业将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

塔甸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做“减法”,2012年,该镇果断全面禁止了曾经一度为当地群众带来至少200万元收入的松脂采集,以减少对森林的伤害,并逐年减少林木采伐指标,境内唯一的工业企业水泥厂被列入计划关停日程表。

来自自然生态的回馈

身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虽然身体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端,可对一般普通群众来说,这种称号似乎遥远而事不关己,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所能带来的可以触摸的好处。而实际上,塔甸镇虽然在经济发展上与同类乡镇相比并不突出,但自然生态已经和正在以可持续的方式回馈着生活在其间的一方群众。

在大西村委会,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遵循有节制地开发利用理念,当地群众每年都可获取自然的回馈,野生菌收入30万元以上、松毛收入10万元以上、松子4至5吨,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以放牧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也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大西村委会主任祝林生告诉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大西村群众已经做到了少砍柴、多栽树,减少了对森林的索取。在他生活的大西,5000多亩人工种植的华山松已经高过人头,这些人工种植的树木在绿化荒山荒坡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1300余人的海味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人均接近10亩,已经有人家开始有上万元的收成。

祝贵融是大西村有名的精明人,靠经营松脂发家致富。从2012年塔甸镇全面禁止松脂采集后,他转而干起了收购林下干松毛。干松毛是松树应季节掉落的松叶,主要用于栽种三七,市场价每公斤2.8元。近年来,随着三七种植产业的发展,对干松毛产生了旺盛的需求。松脂被禁采后,精明的祝贵融看到了商机,在塔甸镇做收购贩卖干松毛的生意,每年收购的干松毛在1000吨左右。据了解,就采集干松毛一项,当地一户群众已经实现每年两万元的收入。

良好的生态也让当地在许多产业上受益颇多。塔甸的蔬菜、大西的紫洋芋和花椒等一些农特产品因为地域的因素享有盛名,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外地同类产品。

“核桃、竹子、魔芋、野生菌,甚至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这些无一不是自然的回馈。而要使这些资源持续地为人所用,前提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好自然生态,对群众来说,就是做到有节制地利用。”当地一名干部这样说,而塔甸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就是这样做的。

新闻链接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