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成效显著

2020年09月22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6/03/08

阳春三月的抚澄河畔花红柳绿,清澈的河水与碧绿的河堤相映,蜿蜒的河床与两旁的千亩藕田相接,散发着别样的生态之美。

“十二五”期间,澄江县投资23.5亿元,完成了22个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有效减少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构筑起一道抚仙湖生态屏障。

抚澄河原名马料河,是抚仙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之一,流域内人口37522人。随着流域内生产生活的日趋频繁,抚澄河成为抚仙湖北岸污染较严重的河流之一。为从源头上保护抚仙湖,2013年7月,澄江县按照市委提出的“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的要求和“绿色视廊、生态湿地、达标水体、休闲通道、城乡景观”的目标,启动实施抚澄河综合治理工程,将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村落截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入湖量约63.95万吨,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可减施化肥约716.5吨。可实现削减污染物年入湖量化学需氧量581.31吨,总氮77.98吨,总磷16.87吨。

目前,抚澄河综合治理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并实施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280亩,其中种植蓝莓300亩、荷藕800亩、核桃680亩、景观苗木500亩;完成抚澄河沿线5000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和100亩控氮减磷技术示范展示区建设;在耕地集中区域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和“色板”诱杀核心区500亩。同时,实施了沿河16个村落综合治理,实现了河道截污治污。

抚澄河综合治理工程只是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的一个缩影。在澄江县行政中心一楼大厅内,该县所涉及的22个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被公示在一张硕大的展板上,上面标注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负责人,以及进展情况。就是凭着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担当,澄江县紧盯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倒排工期,攻坚克难,快速推进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22个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投资达23.5亿元。其中,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流域面山涵养林工程、抚仙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等9个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东大河综合治理、帽天山矿山恢复治理、梁王河、路岐河、尖山河综合整治等13个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

应该说,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系统性和项目的复杂性足以使这项工程被铭记于抚仙湖保护治理史册之上。作为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的抚仙湖,因其洁净的水质而被称为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抚仙湖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为此,玉溪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制了《抚仙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该《规划》以遏制抚仙湖水质下降、稳定保持一类水质为目标,提出了“以控源为主,以系统控源——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保育——流域强化管理”为内涵的抚仙湖保护与综合防治的新理念与技术路线。也就是秉承这一理念,澄江县开始了长达5年的抚仙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之路。

众所周知,抚仙湖最大的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为此,澄江县在抚仙湖径流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土地流转2万亩,发展蓝莓5200亩、景观苗木1万亩、核桃11.3万亩,巩固荷藕种植3050亩。实施包括蔬菜控氮减磷技术示范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色诱板诱集法等在内的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同时,实施抚仙湖沿湖重点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抚仙湖径流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和流域面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绿色林果业建设工程。通过上述工程,减少农村、农田面源污染。

除了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源外,为保护抚仙湖,澄江县还加大了对抚仙湖入湖河道的治理工作,在位于澄江县的26条主要入湖河道中,抚澄河、东大河、梁王河、路岐河、尖山河、山冲河等主要入湖河道已完成治理工作,通过河道治理及湖滨缓冲带建设,实现全面截污治污,多层净化后,这些河道的水质均有明显改善。

除了上述诸多工程性措施外,澄江县在抚仙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因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而得以实施的中水回用工程发挥了大效用。澄江县依托县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及配套管网设施,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利用。旱季时中水回用至县城及周边、农田灌溉区、抚仙湖东岸(太阳山)片区和工业园区(东溪哨)用于苗木浇灌用水、景观环境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等,增加供水可靠性,保护抚仙湖,改善公共卫生条件;雨季无法回用的中水引入抚仙湖东岸截污系统实现外流域排放,彻底避免县城区生活污水对抚仙湖水质的污染,有效改善抚仙湖北岸水环境质量,缓解抚仙湖北岸片区用水矛盾,促进澄江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 李文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