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从人类最初的文明到今天的繁荣发展,水已同我们结下不解之缘。
玉溪,因水而名,碧玉清溪的的玉溪大河贯穿玉溪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水量逐渐增多,水资源供需矛盾开始显现。节水,大力推进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成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全市上下正万众一心,合力推进“节水”攻坚。
节水型城市创建基础扎实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立足全局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的重要举措,是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
自2008年我市被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以来,通过几年的建设,我市已完成东风水库等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和中心城区地下水资源的清理整顿,对全市的地下水严格开展管理和控制,制定《玉溪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全覆盖。还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对9县区农业水价、生活水价和工业水价进行了改革。2014年,我市被授予“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与此同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中心城区几年来共投资12.32亿元,改造了玉溪大河一期、二期工程,钱瓜山公园、红塔山公园、五脑山公园、红塔产业基地海绵化厂区、东近面山径流缓冲区生态涵养工程;投资2.1亿元建成了公园绿地等,节水型社会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
健全完善节水法规制度建设
2015年5月,我市启动创建省级、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健全完善了城市节水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玉溪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制度、标准,有效填补了城市节水法规制度空白,为规范城市节水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还编制出台了《玉溪市城市节约用水规划》,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需开展的城市节水工作,为推动城市节水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建立了城市节水统计制度,完善城市节水统计报表,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用水器具的普查更换工作,努力确保建成区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全面启动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管理工作,建立了城市节水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管理,认真落实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政策,有力促进居民节约用水意识;全面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创建活动,全市第一批、第二批共46家企业、单位(小区)获得“云南省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称号,形成了典型引导的社会节水氛围;加强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管理,实现节水管理工作关口前移;积极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着力提高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改变和丰富了全社会用水观念,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协作努力下,我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10月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组考核,2015年11月2日被省住建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命名为“省级节水型城市”称号。
全力冲刺迎“国考”
“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成功以来,我市在巩固完善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要求进一步做好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申报各项工作,加快实施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项目。
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和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二期)以及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渗透管沟、渗透井、绿色屋面、屋面集水沟等雨水收集利用工程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同时,还加大对城市供水管网检漏、改造和资金投入力度,督促供水企业积极采取工程措施,有效地进行城区管网的检漏、修漏,努力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此外,我市还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全市人民参与节水惜水。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节水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市民参与到节水惜水的工作中来,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营造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目前,经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各申报城市的申报资料进行综合评审,我市已通过审查,列入2016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验收城市名单,这标志着我市创建工作已取得最后“国考”的入场券,初步定于11月接受专家组现场考核验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