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打造“生态立市”升级版——
保护发展的“玉溪抉择”
岁末,玉溪依然保持着冲刺的姿势。
不为数据的光鲜、不为短期的增速,转方式调结构,呵护碧水蓝天,玉溪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并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力打造“生态立市”升级版。
“生态环境是玉溪的魂、玉溪的根,也是玉溪的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诠释了保护与发展的“玉溪抉择”。
一组数据为“玉溪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1至10月,玉溪市实施市外国内引资项目546项,到位资金324.7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居全省之首。在区位、环境、资源等先天优势中蛰伏已久的发展动力、活力、软实力,经由“绿色效应”叠加,成倍放大释放。
十年磨一剑
从“生态立市”战略到“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玉溪倾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玉溪有什么?
放眼云南的经济版图,这里先天优势凸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紧邻省会昆明,距离长水机场110公里,昆曼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东线和中线在此交会;自然禀赋优异,全市森林覆盖率54.2%,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地328处,矿种40多种,其中铁矿石储量6.43亿吨、铜矿石300亿吨,居全省首位,高品位磷矿、镍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二,抚仙湖的一泓清水更是四海关注。
如何既铸造金山银山、又保住绿水青山?如何调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平衡?玉溪不乏后天的执着与努力。
一条思路贯穿始终,一张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在连续接力、持续发力中愈加清晰——
新世纪初,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玉溪的决策层就审时度势,清醒地提出了“环保优先”的理念:以生态为前提和支点,努力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领域和空间,谋划城市化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新布局。
2003年,玉溪市率先把“生态立市”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生态市”的构想随之浮出水面;
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玉溪生态市建设规划》,并制定下发《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
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3个县、20个乡镇、100个村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2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拟定《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设定了29项综合评价指标,规划通过开展6大行动、构建6大体系,为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实施意见》已进入讨论阶段。
今年10月,新修编的《抚仙湖流域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一经公布,就引起各方关注。新《规划》将抚仙湖流域划分为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4个区域,禁止开发区总面积从2006年划定的84.6平方公里扩大到226.96平方公里。同时,对抚仙湖开发坚决守住“四条红线”。不断升级的严控措施,传达出玉溪市委、市政府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保护抚仙湖、打造生态玉溪升级版的鲜明态度。
“面对空前的环境承载压力,重新认识抚仙湖,新规划为她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表示,以铁腕划定的生态红线,包含了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立市”10年来,玉溪不再只停留在绿化、环保的简单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一道同部署同安排,引发了经济结构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产业再升级
治湖“四退三还”,发展转型升级,玉溪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不遗余力
改革开放初期,玉溪先行先试,发力早、收获丰,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多年是全省“排头兵”。然而,昔日的辉煌却为今天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
纵向比,玉溪去年生产总值成功突破千亿大关,成绩年年进步;横向比,玉溪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下滑,差距年年拉大。望着标兵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玉溪人心里涌动起不安和急迫。
“以思想的大解放,加快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提档进位。”全市形成共识。
提档进位——这样的思路,不是没有人质疑。在许多地区换挡减速、纷纷调低经济增速预期,为绿色发展预留更大空间的大背景下,玉溪是不是还抱有“停不下来的冲动”?
曾经有这样的画面: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与工厂毗邻,特殊的气味终年挥之不去;蔬菜生产大县通海,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民播种前需要泡田压碱;抚仙湖边,农家乐产生的生活污水,像万千蠕虫伸向湖水……囿于发展瓶颈的“原地踏步”,才是对环境最大的污染。
以深化改革和转型跨越为动力,推动生态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两烟富市、文化旅游兴市战略。玉溪市理清思路,坚持生态优先,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释放经济潜力与活力,实现好中求快的发展。
转型升级,玉溪目光长远,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一根根烟囱,一座座高炉、一间间厂房,小五金、小水泥、小钢铁、小黄磷等小企业曾经对玉溪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就业等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淘汰落后产能,玉溪自我加压,不遗余力。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从2007年起,又开始实施用9年时间实现淘汰炼铁440万吨、水泥近600万吨落后产能目标。“这在10年前不可想象,”分管工业的副市长解仕清表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整合淘汰将会对今明两年造成很大压力,但中长期看增强了钢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玉溪不再仅仅依赖烟草和钢铁两条腿走路,沃森生物、维和制药、蓝晶科技、太标太阳能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型升级,企业消解阵痛,有了创新升级的锐气。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何种产能,只要能创造效益,就是能下蛋的鸡,要淘汰谁不心疼?但面对经济大环境的压力,面对国家不断升级的产业政策,企业要发展,难;不转型的发展,难上加难。
“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达到95亿元,实现利税将比去年翻一番。”在云南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机制发挥了“无影手”的作用,公司经营业绩逆势增长让人称奇。王洪春总监向我们介绍,淘汰落后产能让公司尝到了甜头,去年通过从原料到产品的全产业链升级改造,从二级钢转而生产高强度钢筋,在我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
转型升级,百姓思干思变,有变中求富的底气。
富裕起来的群众,超越了以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认识局限,有了“靠山更爱山、靠水更护水”的环保意识。
“就算靠得再近,湖水污染了,我们也过不上好日子;就算离得再远,只要这水保护好,我们也能致富。”澄江县立昌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建勋想得通透,社区2766名居民即将搬离世代居住的湖边,住进花园小楼,告别祖祖辈辈种菜、打鱼的生活。
为保护抚仙湖的Ⅰ类水质,玉溪市启动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的“四退三还”措施。“如果不开发,生活只会越来越穷;守着干净的湖水,搞旅游比种田赚钱。”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牢牢守住发展的底线,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以动态思维建设生态文明,玉溪探索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实现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城乡更美好
一座座山变绿、一条条河变清、一个个村庄变美、一座座城镇变靓,“美丽玉溪”普惠百姓
冬天,走进聂耳文化广场,波光粼粼、翠影点点,柿子缀满枝头,市民轻松休闲。
“美丽玉溪,就是蓝天碧水、秀美山川的宜居家园,就是更加富足、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要把一座座山变绿、一条条河变清、一个个村庄变美、一座座城镇变靓,让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宜居指数提得更高。”这是玉溪人的集体愿景。
“旧村改造我先行,家家户户建新房。人民勤劳又智慧,美丽家园是榜样。”在北城街道王棋社区庆祝新居落成的活动上,微醺的谢凤齐情不自禁“崴”起了花灯。
垃圾成堆不能靠大风来治理,污水横流不能靠下雨来冲洗,美丽玉溪离不开美丽乡村。到2015年,全市将全面完成国道、省道、其他交通要道沿线和“三湖”周边可视范围内村庄及重要示范点的特色民居村建设任务。未来远景目标力争2030年前完成5000个特色民居村建设,实现所有乡村全覆盖。
中心城区也在应声而动。“优惠政策好,不趁现在为娃娃留下点房产,今后我可能就没有更好的机会了。”第一个交了旧房钥匙的市水电设备厂下岗职工张胜意为还在犹豫的邻居掰着手指算起账,专注于数字的他将成为城市综合体建设及“退二进三”行动的受益者。
通过调整市区用地结构,鼓励玉溪机床、玉溪水电、玉溪纸业、玉溪轴承等第二产业从城市规划区内退出,原有地块“腾笼换鸟”发展包括商业、地产、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以此提升城市品位,把玉溪打造成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宜居生态城市。“从深层次看,‘退二进三’也极大缓解了空间和环境上的承载压力。”解仕清表示。
有人说,在玉溪,不听花灯,不懂玉溪人的热情豪爽;不看玉溪陶,不懂玉溪人的朴素坚毅。
今年9月,曾与景德镇齐名的玉溪窑重燃炉火,面对微微泛着青黄的玉壶春瓶,我们仿佛看见抚仙湖清澈的湖水,粗线条勾勒出渔藻纹,活脱脱一条游动的青鱼。
打造“生态立市”升级版,玉溪砥砺前行。这是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发展思路方式再反思,发展举措的再升级。
追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目标,在抚仙湖的碧波中荡漾,在谢凤齐的花灯中流转,在每个玉溪人的矢志担当中升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