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溪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打?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8/09/11

近期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分析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对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出了安排部署。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

“生态是玉溪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基于这一共识,我市从2006年起就将“生态立市”列入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把“生态立市”作为全市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写入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并持之以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有力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玉溪形成生动实践。

玉溪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沿湖县区生态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先后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30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3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乡镇62个。我市始终把“三湖”保护治理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投入数十亿元资金推进“四退三还”,扎实抓好“三湖”“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项目实施。抚仙湖实现全流域托管,开展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启动抚仙湖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明显好转。我市强化铁腕防污治污,强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危险废物、噪音等污染防治和黄标车、老旧车淘汰等工作取得实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9.2%,居全国城市前列。我市持续深入实施森林玉溪等“六大工程”,持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积极构建绿色生态走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近五年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3%,并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同时,我市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从严从实整改落实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全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的美丽玉溪

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为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对玉溪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排兵布阵”,发出了“聚力攻坚克难,全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的美丽玉溪”动员号令。

——在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上聚力攻坚。全市将从严从实抓整改,聚焦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聚焦生态环境部通报和媒体曝光的问题、聚焦“回头看”期间群众举报的典型问题,突出“三湖”保护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两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散乱污”整治、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建设工地和道路扬尘、黑臭水体整治等突出环境问题,分解细化任务,建立整改台账,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对整改进展缓慢、整改不力的,严厉追责问责,确保交出合格的整改答卷。

——在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上聚力攻坚。我市将抓紧制定出台加强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应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全力打好标志性战役,切实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行动,逐步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逐步实现无煤化;开展工业污染达标减排行动,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加大钢铁、化工、有色冶炼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的脱硫、脱硝等技术改造,严格执行有机溶剂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推进建筑装饰、汽车修理、干洗、餐饮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开展城市空气洁净保卫行动,加强施工扬尘监管,推进绿色施工;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清洁柴油行动,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年底完成存量黄标车治理淘汰任务的同时,有序推进增量黄标车、老旧机动车治理淘汰。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全面实施河(湖)长制为抓手,以“三湖两江”保护治理为重点,强化精准施策,狠抓控源截污,严格执法监管。对抚仙湖要始终坚持“五个坚定不移”,进行精细护理,加快实施抚仙湖综合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八大行动”,深入开展第二轮雷霆行动,加快推进八项应急措施,全力推进休耕轮作,统筹推进“十三五”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坚决守住抚仙湖Ⅰ类水质红线;对星云湖要进行精准治理,通过环湖截污、两污设施、蓝藻治理、底泥疏浚、多点补水等多措并举,确保年底除劣;对杞麓湖要进行精确调理,全力加大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措施力度,确保水质持续好转;要以示范河道创建为契机,加快制定出台跨界河流生态补偿机制及考核实施细则,大力推进南盘江、元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高度重视东风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到2022年确保重要河、湖、库、渠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7%,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方位实施黑臭水体治理,确保2018年底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2020年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源管控行动,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开展监测,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时采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确保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净土行动,健全完善耕地休耕轮作制度,2022年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同时,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资源化综合利用。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聚力攻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推进“两型三化”和打造“三张牌”,聚焦文化旅游、生物医药、信息、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产业新优势,使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推进能源清洁化进程,鼓励支持绿色消费。到2022年全市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和七大重点产业产出规模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要全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聚焦烟草、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挖掘增长潜力,着力保总量、优结构、拓市场、去库存、增效益。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玉溪行动计划和“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创新经济新高地,切实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构建具有玉溪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迭代产业体系。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形成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硬约束”。

——在生态修复治理上聚力攻坚。坚持修复治理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行山林长制,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退化地区修复工作。加快森林玉溪建设,大力实施营造林工程,完成防护林工程建设人工造林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5.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9.3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8万亩,力争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加快推进抚仙湖10.35万亩植被恢复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实施抚仙湖绿化工程。高质量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快完成15个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划定保护区功能分区,健全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生态退化区修复。加快新平县、元江县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示范。继续开展水土流失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以董炳河、九溪河等重点小流域以及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县、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为重点,完成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营造林任务25万亩。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编制《玉溪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切实改善矿山地质环境。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以“三湖”湿地和哀牢山、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物种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上聚力攻坚。把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强力治污、强势治乱,多管齐下、全面治理。建设绿色城镇,统筹推进绿色规划、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使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与自然山水相融合。深入实施“增绿添色、点亮玉溪、六城同创、建设花城”工程,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置、污水处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力争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百千工程”、农危房改造和农村“七改三清”等各项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无害化卫生公厕覆盖率均达100%;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80%以上,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60%以上,村庄公共照明及量化覆盖率达100%,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覆盖率、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覆盖率达100%;完成270个村庄风貌整治,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玉溪日报记者   李智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