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2020年09月25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8/09/28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干劲、能力。如何抓住“人”这个关键,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依靠勤劳致富脱贫,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近日召开的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现场会上,我市提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精准施策是关键。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要把思想教育与产业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方式,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在“自强”教育上下实功

思想问题是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源。如何在“自强”教育上下实功?我市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实解决好“不想干”“不会干”“怎么干”的问题。

切实把思想引导作为解决内生动力的关键,解决好“想脱贫”的问题。加强党建引领,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政策措施,宣传脱贫攻坚成效和典型经验,着力推动贫困群众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

把能力建设作为提升内生动力的根本,解决好“能脱贫”的问题。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增强市场意识,提高贫困户生产能力和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缩短贫困群众与外界的空间距离。加强教育培训,既重视基础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又重视职业教育,“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把典型示范作为增强内生动力的法宝,解决好“会脱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政策等支持,为典型成长创造条件,鼓励致富带头人发展因地制宜的脱贫致富项目,通过示范带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同时,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致富经历,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效应。

把路径选择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重点,解决好“快脱贫”的问题。因户施策,针对贫困成因,从教育、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家一户”“一村一寨”与脱贫群众一起研究脱贫思路,尊重群众意愿,精准施策,决不搞“一刀切”。把资源更多地投向“发展的穷人”,采取“滴灌式”精准脱贫,形成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确无发展能力的,加强社会保障,确保贫困户有所依、有所养。

在“诚信”教育上出实招

道德是内生动力的源泉,泉枯力弱,泉涌力足。我市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村(社区)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培育乡风文明。加强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的专项治理,不断提高村级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把扶贫领域诚信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在“感恩”教育上求实效

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群众满意度是精准帮扶的“试金石”。如果脱贫攻坚工作没有实打实地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感恩就无从谈起。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我市将与帮扶工作紧密结合,帮扶干部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到真帮实帮。同时,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政策落实紧密结合,让贫困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通过新闻媒体,制作展示脱贫攻坚主题专题片、微电影、微视频。组织制作展演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组织开展“三下乡”、惠民文艺演出等宣传活动,用生动感人的脱贫攻坚典型事例,讲好玉溪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故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发自内心地感恩,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玉溪日报记者   夏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