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市规划实施环湖生态修复、流域截污治污、农业面源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五大工程45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45.08亿元,进一步削减径流区居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工业点源污染等主要污染源,为有效保护抚仙湖Ⅰ类水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全力实施环湖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湖滨带生态系统。针对抚仙湖缓冲带生态修复现状,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已实施的缓冲带内“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以北岸、西南岸为重点区域,逐步恢复和构建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湖滨带保护区,重点实施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抚仙湖西岸(江川段)缓冲带退房还湖二期工程等13个项目,退出中央、省、市、县属企业22家,退出土地面积909亩,对湖滨带39个自然村2.1万人实施整体搬迁,对1.1万亩退出村落建设用地全部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对“十二五”期间已建的5632亩湖滨缓冲带植被进行管护,改善和提升湖滨带生态环境,形成较良好的缓冲带系统,最大限度减小人类活动对抚仙湖的直接影响,有力保障抚仙湖Ⅰ类水质。
全面实施流域截污治污工程,补齐生活污染防控基础短板。在“十一五”“十二五”实施的沿湖村落“两污”治理工作基础上,我市通过进一步排查径流区城镇、村落生活污染源,秉持“不让一滴污水入湖”的原则,全面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村落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以及对已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改造升级,重点实施澄江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工程等10个项目,对径流区418个村民小组的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焚烧厂1座,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有效削减污染物入湖量。
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有效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以抚仙湖径流区耕地休耕轮作为抓手,对径流区5.35万亩常年种植蔬菜坝区耕地(农业面源污染核心区)实施休耕轮作,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氮污染负荷削减率达到50%、磷污染负荷削减率达到38.6%以上,有效控制抚仙湖水质下降趋势,确保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2018年投入资金6.8亿元,完成土地流转5.6万亩,大力实施绿色农业示范工程,累计种植蓝莓6200亩、景观苗木1.5万亩、核桃11.3万亩、荷藕3050亩、香根草650亩、烤烟1万亩,对引导径流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全面开展入湖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提升入湖河流水质。“十二五”以来,抚仙湖径流区内14条较大入湖河流已基本得到治理,入湖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未治理河流中存在北部河沟水体黑臭、东部与南部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坚持以入湖河流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为思路,以清洁小流域建设和河流水质与生态环境整体提升为目标,对入湖水质状况较差的20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对治理效果不理想的4条主要入湖河道实施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质,实现34条主要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清水通道全面形成。
统筹推进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以切实完善抚仙湖流域环境管控体系为目标,重点开展流域环境监管、监测能力以及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抚仙湖流域综合监管体系;强化环境治理项目后期运营管护,充分发挥治污项目环境效益,建立项目后期运营保障机制;强化非工程措施管理,综合考虑水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管理体系;强化流域水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流域管理格局。通过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推动形成抚仙湖流域高位统筹、权责对等、精简高效的水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构建流域管理新格局。(通讯员 张有林 李昱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