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平刺绣工艺传承发展探索之路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 2014/01/06

策划人语:

新平县花腰傣的刺绣工艺有着“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美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传统的花腰傣刺绣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加之传统手工艺的学习过程漫长,又难与市场接轨,使得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敬而远之,曾经繁荣一时的花腰傣刺绣日益凋零,手绣老艺人们逐渐老去,花腰傣刺绣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如何才能既保护好传统手工艺又让它适应时代发展呢?新平依托“旅游活县”战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旅游相结合,把传统刺绣工艺开发成富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群众守着传统文化也能致富。

传统手工艺的新生命——

新平刺绣工艺传承发展探索之路

守着传统文化也能有饭吃

在飘着柿香的庭院里,几位年过半百的妇女围坐在一起,五彩线在她们手中飞舞,一针一线相互交错间,粉嫩的红、青翠的绿、浅浅的黄就变成了一簇簇牡丹吐艳、一朵朵莲花招展、一条条生动活泼的小鱼……这是近日记者在新平县戛洒镇平寨村手工艺开发协会看到的一幕。

“以前我在家织布、刺绣,都是做成自用的传统衣服、鞋袜,很少拿来卖钱。现在在一条价值20多元的围巾上绣上一小块绣片能卖50多元,一块绣了图案的背兜能卖300元到500元,没想到这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也能变成钱。”45岁的白元英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记者跟随白元英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在平寨村几乎每家都有两台织布机。白元英告诉记者,织布、手工刺绣是花腰傣的民族传统,以前一到农闲时,个个花腰傣妇女都会做。在白元英家里记者看到,她绣的花鞋、枕头、背带,织的床单等,色彩斑斓、图案丰富、细巧精致。

事实上,在平寨村,和白元英一样靠刺绣来挣钱的绣娘还有不少,刺绣几乎成为平寨妇女的第二职业。

“我很小就跟着母亲开始学刺绣,没想到这种手艺能撑起整个家。现在,我一个人靠做刺绣每月收入差不多有3000元。”50岁的绣娘白元珍说。前几年,白元珍的丈夫意外受伤瘫痪在床,她一个女人又要照顾家里又要打理田地,根本忙不过来。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老辈传下来的手艺却帮了她的大忙,正是靠做手工艺品的收入,她才能支付得起丈夫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不仅如此,通过做刺绣手工艺品,这几年,她家不但将住了十多年的土坯房翻盖成砖瓦房,家里还添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

据新平县戛洒镇平寨村手工艺开发协会副会长刀向梅介绍,戛洒镇平寨村是一个花腰傣聚居的村子,也是花腰傣刺绣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子。平寨村137户村民中共有妇女274名,这些妇女中有233人是纺织和刺绣能手。

“花腰傣华丽的服饰及其典雅大方的造型,是古滇国王室服饰的遗留。花腰傣刺绣都是来自劳作时的灵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只要是能看见的,都能在绣娘们手中变得栩栩如生。我们喜欢用黄、绿、红、蓝、黑、白等丝线织出花形,有20多种刺绣图案世代相传,图案多为四叶菜、八角、荷花、鱼尾、蜂翅等等,寓意有奔丧的、辟邪的、结婚的。而这些刺绣除了有着古滇国的遗风,更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展现的是花腰傣人崇尚自然的独特审美能力。”刀向梅说。

刀向梅告诉记者,在过去,所有农妇在农闲时都会织布、刺绣,但一直都是自绣自用。自从2008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民委扶持在平寨建立了新平县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后,在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花腰傣刺绣除了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外,也成为另一条增收新途径。

“这是一个扶贫项目,协会成立后,我们组织村里的花腰傣妇女制作手工艺品,带领她们学技术、找市场。如今,我们协会的会员已有368人,除了平寨村,还涉及镇上6个村委会的妇女,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到1500元左右。我们卖价最高的刺绣是一套11件的床上用品,卖到了8000元。”刀向梅说。

由于平寨村花腰傣文化既有特点又保存完整,2011年平寨村被省文产办确定为云南省首批30个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之一。

从自给自足生产到商品市场化转变

据刀向梅介绍,前几年,农妇们家里做衣服拿到城里卖,一直都是供不应求,但因为农妇们是农闲的时候才做,做一套花腰傣服饰,需要两到三年,价格虽卖到1000多元一套,但除去成本所剩不多。

协会成立后,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从事以花腰傣传统刺绣为主的手工艺生产和销售,其相对专业的生产方式,不仅让刺绣数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也让价格翻了几番,让从事刺绣的妇女能挣到钱。不仅如此,到了2011年,省、市、县又对平寨刺绣工艺传承发展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帮助。“几年来各级相关部门给了我们9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帮平寨村建盖了协会生产用房,购置了生产设备,让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自绣自用的刺绣工艺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刀向梅说。

除了资金支持,县上还请了专家和高级刺绣师来给绣娘们进行技能培训。“我以前只会十字绣一种针法,现在我学会了14种针法,绣出来的东西比以前漂亮了。”绣娘刀元芬说。

据新平县文化产业办主任杨永岚介绍,从2011年开始,市、县文产办着眼于推动花腰傣文化发展与传承,逐步提高花腰傣手工艺品管理者、生产者和经营者自主开发、创新、制作、生产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的能力。为了提高刺绣的工艺水平,免费开办了两期花腰傣民族手工刺绣培训班,聘请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刘晓蓉对刺绣理论,聘请云南民族刺绣传人、高级刺绣师廖力耕对刺绣针法进行培训,培训学员300余人次,培育刺绣能手12人。“从理论到技术都进行了系统培训,不仅提高了协会会员的技术水平和刺绣工艺品的工艺质量,还激发了她们学习、传承和创作的积极性,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再次拿起针线。”杨永岚说。

据了解,目前协会已经注册了“俏花腰”商标,也有了专门的生产车间,形成了展示室、技艺传承室,形成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产品也从单一的花腰傣服饰拓宽到各式手提包、电脑包、女性时尚饰品、绣花鞋、抱枕、挂画、项链、挂件、挎包、玩具、家居饰品等不同种类的上百种民族特色产品。

新平有着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可怎样才能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呢?杨永岚告诉记者,新平县依托“旅游活县”战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找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切入点,引导村民把传统刺绣工艺开发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手工艺品。

据了解,近年来新平县对花腰傣民族服饰、习俗、歌舞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先后设立了“花腰傣红河谷美术创作基地”、“花腰傣工艺美术创作基地”,成立了花腰傣文学研究会和花腰傣文化传播公司,专门从事花腰傣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建成了腰街南碱花腰傣民族文化传习馆、漠沙花腰傣民族文化博览馆和戛洒花街民族文化展示区,成立了花腰傣少儿艺术团,加大了对花腰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印制出版发行了《花腰傣之乡—新平体验游》、《中国花腰傣大全》和《新平县导游词》等旅游宣传材料及宣传画册、折页投放景区(点)、宾馆酒店、各旅游公司、旅行社进行宣传;“小老伟逛花街”、“印象新平”和“花腰新娘”等专题宣传片也在云南电视台、旅游卫视、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陆续播出。

“这些努力不仅把新平的特色宣传了出去,同时也让花腰傣文化风情体验游和哀牢山、磨盘山原始森林生态游变得火热起来。旅游业的兴起也让花腰傣手工刺绣工艺品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纪念品。”杨永岚告诉记者。

“新平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后,我们抓住市场机遇,把传统的手工刺绣做成各种各样的旅游手工艺品,作为伴手礼供游客选购,市场非常好。2012年6月,我们的刺绣作品参加云南省“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暨2012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十字绣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平寨村手工艺开发协会负责市场推广的副会长白万美说,“通过比赛和观摩,找差距、长见识,我们产品的销路也打开了,目前花腰傣刺绣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设立了网上销售点,并且出口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星级酒店。协会接的订单收入每年平均有30万元,除了支付会员的酬劳外,剩余的资金用来研发新产品,这种自己‘造血’自己输的方式,让大家彻底摆脱了等、靠、要的思想,走出了特色脱贫致富新路子。”

花腰傣刺绣发展瓶颈与未来

“我们现在不用担心订单不够,而是担心无法按时交货。”刀向梅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在平寨村很少有人把刺绣当成主要职业,都是做完农活后抽出时间来绣,这样绣一件作品就需要很长时间,“前年,我们接了妇联的一笔订单,最后到时间还有很多都没绣好”。

除了绣品不能按时完成、影响订单外,很多年轻人离开村寨外出打工,新鲜血液注入少,也制约着花腰傣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在她看来,传统手工艺的学习过程漫长,至少两三年才能学会,很难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加上每个绣娘的手艺有高有低,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许多拿到市场上的绣品质量参差不齐。

“这几年好一些,368名会员中有50多名是年轻姑娘,但40岁到60岁的中老年妇女仍是主力。从目前来看,年长的绣娘功底是最强的,但因年老眼花,大都偏重织布,只有少数眼力好的还在刺绣。”刀向梅说。

然而对于吸引年轻人回归,刀向梅还是有信心的,随着花腰傣刺绣工艺开发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手工艺品,让年轻人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市场价值,增强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她相信年轻人会回来的。

新平县花腰傣手工艺协会还通过把民族传统手工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吸引企业投资,为刺绣产业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3年,北京空谷幽水文化传播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两次来平寨进行实地考察,已经和我们就花腰傣传统手工艺品开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采用文企联姻的市场运作模式,走‘农户+协会+公司’的发展路子,不仅能让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使民族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同时还能解决传统家庭作坊无统一质量标准、产品创新力不足等问题,让农村妇女真正转化为产业工人,使传统文化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让花腰傣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并发扬下去。”说起刺绣的未来,刀向梅充满信心。(记者 郑云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