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走进提升改造后的聂耳纪念馆追忆、了解聂耳。
位于聂耳音乐广场旁的玉溪市聂耳纪念馆想必广大市民都比较熟悉,它不仅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聂耳、追忆聂耳的场所。该馆自2017年11月闭馆进行提升改造以来,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于戊戌年第一天到来之际,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馆。一、二楼展厅已对外开放,三楼展厅正在加紧施工,待施工完毕后将择时开放。
重新开馆的聂耳纪念馆,到底有哪些特色?各展厅中又呈现怎样的亮点?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文献内容更丰富
踏入提升改造后的聂耳纪念馆一楼展厅,这里展现的是聂耳生平,分为“聂耳与玉溪”“成长的摇篮”“时代的熔炉”“战斗的年华”“永生的海燕”五个部分,并用文献、老照片、蜡像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人们展示了聂耳的一生。聂耳纪念馆馆长张青告诉记者:“提升改造后,一楼展厅增加了很多聂耳的信件、图片等相关内容,有更多的信息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提升改造,复原了部分聂耳故居和聂耳学艺的情景,增加了聂耳家庭介绍以及聂耳在玉溪期间的日记和照片,展现了聂耳与玉溪浓厚的故乡情怀。此外,聂耳生平的展示内容相比以前也增加了很多,不仅包括聂耳少年时期,在联合中学、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期间的生活、学习和革命探索,同时也囊括了初到上海的聂耳、在明月歌剧社的聂耳、聂耳的音乐创作与探索、重回上海的聂耳、聂耳的友情岁月,以及聂耳的演员生活、聂耳的音乐之路等。其中,不仅有丰富的图片信息,还有聂耳写给亲人及友人的信件。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为观众展现了聂耳从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逐渐成长为人民音乐家的传奇人生,同时也让大家对聂耳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充实国歌展厅内容
与一楼展厅不同,二楼展厅主要介绍聂耳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国歌的内容。步入该展厅,一个以国旗为设计元素的图案陈列于展厅中央,地上以五线谱为蓝本勾勒的五根黄色线条在现代灯光效果的作用下,散发出点点光彩。整个展厅在红、黄光线交相辉映下,给人以庄重的感受。
展厅分为6个部分,不仅展示了《开矿歌》《卖报歌》《毕业歌》《开路先锋》等诸多聂耳音乐作品的曲谱手稿、歌剧剧照,以及部分珍贵的老照片等物品,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详实地展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和影响,以及被定为国歌的相关内容,并囊括了国内外特别是玉溪本地对聂耳的纪念活动。
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以及宋庆龄、刘良模、保罗·罗伯逊写的序言。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提升改造后,该展厅展出内容不仅更加丰富且条理清晰,而且还增加了不少亮点。比如新增的观众互动区和一些珍贵的文献想必很多市民都会感兴趣。先说观众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通过自行点播的方式聆听196个国家的国歌。同时,还可通过视频和听筒,欣赏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录制的聂耳歌曲,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经典气息。并且在投影的视频中,观众还可以看到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在美国用中、英文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除此之外,该展厅还陈列了一批来自中央档案馆关于建国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商议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相关资料。在这些资料中,还包括了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会议宣言及相关批示,非常珍贵。
科技元素诠释国歌历史
至于三楼展厅,虽然它目前还未对外开放,但记者从聂耳纪念馆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该展厅展现的是国歌诞生的历史,并结合声、光、电科技元素,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与震撼,感受国歌的历史。
据介绍,该展厅拆除了部分原先的结构,制作了一个沙盘式的战争场景,并设置了一条长10米左右的玻璃栈道穿梭其间。观众置身其中,一边观看视频投影中“九一八”事变后我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身姿,一边感受着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带来的战火硝烟,仿佛置身战场一般,跟随历史的脉络,“亲历”《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战歌,中国军队又是如何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对于聂耳纪念馆的提升改造,张青表示,提升改造聂耳纪念馆主要就是为了扩大、弘扬聂耳和国歌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递正能量。提升改造后的聂耳纪念馆增加了很多新的设备、设施,有着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聂耳相关文献资料方面比以前更加全面充实,经过重新梳理,呈现出一目了然的观览体验。而市民来到聂耳纪念馆,不仅会为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的辉煌作品而感到震撼,更会切身感受到不论在哪个时代国歌都能给予每个人强烈的影响力与感召力。(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