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克昌故居:“众人守护”的红色遗产

2020年09月23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9/09/20

4.jpg

经过这些年的修缮保护,到故居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及团体络绎不绝。

这是一个平凡的小村庄:前有清泉水,背靠玉龙山,村内古树、古井、古祠堂、门楼保存完好,对外道路通达,村口一带商业繁荣。这里却流传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红色岁月,热血青年马克昌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英雄事迹,激荡人心。这个村庄叫汉邑村,位于通海县河西镇,马克昌故居便坐落在这个村庄。汉邑村委会主任旃朝林告诉记者,到这里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及团体络绎不绝。

故居保存完好

在旃朝林的引领下,记者顺着村庄大路来到了马克昌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广场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这是我们配合故居修建的,旗杆后面的墙体准备打造成文化墙,来参加活动的团体可以在这举行升旗仪式及重温入党誓词等。”旃朝林介绍说。

广场背面就是马克昌故居,这是一座清末建筑风格的土木小楼,坐西向东,一进两院布局,主房为三间四耳倒八尺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顺着大门进入,“通海县万名党员进党校”的红色布标悬挂在小楼上。走进院内,热心人士捐献的马克昌铜像矗立在堂屋中间,墙面上张贴有马克昌烈士事迹图片。故居布局大气,雕刻、窗花尽显古朴雅致。“马克昌就是在这张小床上出生的。”在一楼天井旁的耳房内,顺着旃朝林手指的方向,是一张颇具年代感的老式木质板床。

记者依次参观了房屋内的每一个角落,修缮后的一楼除了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外,还有一个房间被开辟为党群阅览室。旃朝林介绍说,以前的马克昌故居杂草丛生,在2009年评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2013年被列为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汉邑村委会筹资70多万元进行了修缮,才有了目前看到的这番景象。

今年5月18日,南京雨花台烈士管理局一行12人来到通海,走访了马克昌故居,并到昆明看望了马克昌的女儿。“他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一下故居的现状,并对故居的保护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旃朝林介绍说。

“通海县红色教育基地经过这些年的打造、挖掘,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马克昌故居修缮后,到马克昌故居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及团体逐年增多,许多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被雨花台烈士——马克昌25岁为党和人民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感染,大家把马克昌的精神记在心中,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通海县史志办副主任梁忠发表示,截至目前,先后到马克昌故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数达300次6000余人。

尽心尽责守护老宅

今年71岁、有着40多年党龄的可存有目前是马克昌故居的管理人员。每天清晨,可存有都会准时来到故居,一是要检查故居的水电线安全,二是要为前来参观的团体进行讲解。

据可存有介绍,马克昌的父亲早年经商,家境殷实,待人接物很好。马克昌童年时在家乡读书,1924年考入昆明成德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其父怀疑他在外闲游浪荡,叫他退学经商,但他冲破父亲的阻力,仍回校寄读,坚持参加革命活动。假期回乡,就在村里组织“青年同乐会”,传播革命思想。

1929年夏天,云南地方军阀相互倾轧,昆明北门街火药库爆炸事件,居民死伤数百人。惨祸发生后,马克昌积极参与救护伤员、发放救济物品、为灾民烧水做饭、募捐棺木安葬死者等救灾活动。同时,在群众中开展宣传,揭露军阀倾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年10月,云南当局与国民党中央派来的慰问委员王伯龄,以慰问灾民为幌子,在云南讲武堂借召开慰问大会,进行反共宣讲。为揭穿其阴谋,马克昌在会场上散发革命传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此后,云南当局竟把火药库爆炸事件转嫁给共产党,并以此为借口,逮捕、枪杀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白色恐怖笼罩昆明。马克昌被迫于1929年冬离开昆明。

马克昌辗转到上海后,在江湾一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江湾区区委书记。1930年12月9日,马克昌参加“纪念广州起义三周年”筹备会回寓所时,被潜伏在寓所附近的军警逮捕。在军警搜身瞬间,他急中生智,将衣袋里的“示威游行路线图”塞进嘴里,但被卡住喉咙,未能咽下,后被囚禁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1931年4月29日,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处马克昌死刑,牺牲时年仅25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新中国成立后,雨花台建成革命烈士陵园,马克昌革命事迹和画像在陵园展览馆展出。

“马克昌辗转到上海的时候,其女儿仅有几个月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投身革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缅怀。”可存有介绍说,1950年至1952年间,马克昌故居被作为当地人民政府办公区,1962年至1999年汉邑村村公所在内办公,村子卫生所也设置在此。1999年村委会搬迁后房屋一直空闲,交由马克昌族人管理。采访中,可存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微信朋友圈,其中名为“小水滴”的就是马克昌的女儿。可存有告诉记者,马克昌的女儿名叫马丽佳,今年90岁了,但精神状态很好,目前居住在昆明。今年3月30日,马丽佳回乡祭祖,当看到故居保存完好时,表示非常满意。

“马克昌故居是汉邑村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与故居也有着不解之缘,年轻时在里面给村民看病,后来担任副乡长、乡长就经常在里面办公,现在老了,又来管理故居,向外宣传马克昌的革命事迹。”可存有笑着告诉记者,只要他还有管理能力的一天,他都会尽心尽责将故居守护好。

红色产业引领村庄发展

近年来,河西镇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着力挖掘和弘扬河西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分别于201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旅游型特色小镇、云南省文明小城镇,2018年被命名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汉邑村则因历史文化厚重,村内主要历史建筑除了马克昌故居外,还有马氏祠堂、者氏祠堂、三义殿、古井、魁星阁门楼等,这些古建筑雕梁画栋,部分建筑细部构建保存良好,极具特色,目前该村也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针对马克昌故居的保护开发,旃朝林说,汉邑村水资源较好,准备将马克昌故居正大门前的一排房屋拆掉,让马克昌故居大门敞露出来,并在大门前方建个水上公园;将二楼倾斜的墙体进行加固粉刷,搜集整理马克昌生前的物品,建陈列馆进行展示;修建一条10米宽的大路直达故居;故居地势低洼,雨天雨水倒灌,需要做排水系统……“革命遗址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希望将其进行保护开放,但要实现这些想法,还需要资金300万余元,资金缺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旃朝林介绍说。

铭记历史,才能铿锵前行。如今,这股红色革命力量,正不断注入到汉邑村发展中,汉邑村也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汉邑村共有1340户4300余人,目前主要经济来源仍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同时发展农机配件加工业。2018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5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9861元,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下一步,汉邑村还将在现有布局和格局的基础上,把村庄划分为传统居民和现代居民进行规划设计,着重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保持村庄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历史、产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色,合理定位村庄的发展方向,依托村庄现有良好的蔬菜种植产业,引导产业多元化发展。(玉溪日报记者   黄思敏 刘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