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通海文化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8/07/05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通海,自古内秀文化、外开商埠,文人辈出、民生富足。步入新时代、迎来新发展的通海,深挖文化底蕴,在打好“文化牌”上下足功夫,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亮点频现。

记者日前从通海县委宣传部了解到,近年来,通海县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县文产办和统计局密切配合,全力推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根据省文产办和省统计局反馈数据,2016年,通海文化产业增加值5.11亿元,居全市第2位、全省第20位,占GDP的比重5.05%,居全市第1位、全省第14位。全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2015年的5家增加到2016年的6家。根据县统计局的预核算,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预计比2016年增长9%,预计为5.57亿元。2016年和2017年,先后被省文产办评为云南省文化产业先进县、云南省文化产业30强县。

彩印包装业巩固发展。积极争取省级文产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动彩印包装业转型升级,鼓励通印股份、红塔彩印、红塔油墨、汉光纸业等彩印包装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卷烟配套产业,扩大社会产品市场,2017年5家规模以上印刷包装文化企业实现产值6.32亿元,营业收入达5.08亿元,云南红塔彩印包装有限公司被评为云南省首届文化企业30强。

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银制工艺品产业。通海银饰文化传习馆开馆以来,共接待顾客5万余人次,开展工艺美术交流活动10余次。扶持发展骨干龙头企业,云南通海民族银饰制品有限公司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家直营店和27家加盟店,在全国3个机场建立了孔雀银楼O2O机场体验店,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民营小巨人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海民间银铺增多。目前,全县共有银制工艺品企业(银铺)52户,从业人员300多人,产值达4亿元;二是扶持培育木雕、石雕、工艺刀具产业。成立了云南省木雕协会通海片区工作站,支持纳文鹏和王效春创建了大师工作室,积极争取市级文产资金,重点扶持成长性较好的石雕企业,创新研发城市陈设、园林等生活石艺产品,拓展市场空间。目前,全县共有木雕26户,从业人员500余人,产值达730万元;石雕100余户,从业人员1000余人,产值达2000万元;工艺刀具38户,从业人员近200余人,产值达2000万元。特色文化产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加快培育“互联网+文化”新型文化业态的形成。指导玉溪元点电子商贸有限公司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孵化平台,建设特色文化产品O2O体验馆,组织开展通海特色产品微商创业大赛,973人报名参赛,总销售额达50余万元,促进了通海特色产品品牌整合营销,推动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对接融入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全面启动古民居、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历史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现已完成11院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引导,古城文庙街、文献里已逐步形成以民居客栈、休闲吧、酒吧、茶吧、艺术吧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东、西街形成以金、银饰品加工、展示、销售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通海御城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

文化“走出去”再创佳绩。一是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会展,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2017年共组织48户次文化企业参加了11个会展及相关评奖活动,获省大赛3金3银6铜的成绩,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份,现场销售额达41.5万元。在每一次文博会展中,通海特色文化产品展示展销都是最具吸引力的展区之一。二是组织文化企业搭乘“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赴昆明、广州开展宣传营销活动,重点围绕通海银饰、高原蒙古族文化、迎春花街、素食节等品牌进行推介。三是利用省市县各类媒体,组织开展民间工艺、发现传统民居、名家写通海等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四是完成了《礼乐笙歌》《匠心如常》两个文产专题片的摄制和全媒体推广播出。通过一系列对外展示交流和宣传推介,通海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夯实。举办文化产业培训班和木雕专业培训共7期,100余人次参加,组织开展第三批县级民间工艺师评选命名活动,15名民间工艺师入驻“通海人才超市”,推荐本县优秀工艺师参评省、市级大师和技能人才评选,2017年新增省级工艺大师2人、云岭技能大师2人、云岭技能工匠5人、兴玉技能大师1人、市级工匠7人、县级工艺师19人。目前,全县共有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2人,省级工艺大师8人、市级工艺师14人、县级工艺师44人,人才总量居全市前列。(玉溪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