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撤地设市20年】十大文化事件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玉溪网 2018/06/27

编者按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撤地设市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书写了玉溪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本报编辑部认真梳理了撤地设市20年来对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十大改革措施、十大民生工程和十大文化事件,今日集中刊出,以飨读者。

1.玉溪第一所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成立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玉溪成人教育中心、玉溪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玉溪的第一所大学。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玉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创建玉溪互联网大学,与玉溪市合作创办玉溪文创学院,与新华网联合创办创客学院。

学校现有省级高校一流学科1个(美术学),省级二类重点学科3 个(环境化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数学),省级硕士授权点建设学科3 个(美术学、体育学、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及云南重大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在重点加强与周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交流关系的同时,积极向美国、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高校拓展,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互派师生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学校建有国外实习基地20个,国外汉语言文化中心3个,成为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2.央视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

2001年6月3日,我国首次水下古代建筑遗迹考古在抚仙湖举行,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2000年11月,潜水员耿卫、贺杰报告在抚仙湖发现“水下建筑”。2001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这一水下遗址进行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6月3日,中国水下考古队在抚仙湖底作业3小时,从水下发掘出了一批文物。

2006年6月16日至22日,中央电视台联合玉溪市、县两级政府,对抚仙湖水下古城进行了第二次水下探秘活动。此次直播在央视一套、四套等新闻频道和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播出,吸引了40多家媒体的记者闻讯赶来采访。经过7天的探秘,活动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进一步确定了抚仙湖水下巨大古建筑群的存在,其面积多达2.4平方公里。此外,专家和潜水人员还发现了一幢高19米、底边长达90米的水下巨型建筑。他们对其进行了详细探测,并在其顶部发现了一系列人工刻画的符号,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以前的认知。专家认为,这是比发现一个新大陆都重要得多的伟大发现,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

2007年7月20日至8月20日,云南大学民族考古与文物评估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抚仙湖水下遗址进行了又一次考古调查,分别发现人工使用金属器錾刻的类人眼、耳和唇的砂石单体石构件。研究发现,这些石块的硬度指数很高,如果要在这种石块上雕刻,需要由锑和铜合成或更具强度的合金才能达到这种工艺。

2014年10月16日,由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承担的抚仙湖水下科考项目历时20天的第四次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取得重大突破,共寻找、发现、追回42件(处)由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石质文化构件。这些证据证明:抚仙湖水下有一个史前(约170万年至4000年前)遗址。

3.花灯戏、滇剧先后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玉溪花灯戏列入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昆明市联合申报的“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溪花灯是云南花灯中最有影响的地域性支派之一,按形成时间分为“老灯”和“新灯”。辛亥革命之前的花灯称为“老灯”,之后称为“新灯”。玉溪花灯借“新灯”奠定了在云南的地位,也赢得了“花灯之乡”的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溪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花灯剧目,并创作剧目100余个,其中大多是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玉溪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优秀新编花灯剧目《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等,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和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花灯戏《山茶花红》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玉溪花灯扬名海外,得益于一批花灯艺人对花灯的传承和推陈出新,涌现出杨丽琼、李鸿源等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曾分别获梅花奖、文华音乐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导演奖、文华优秀表演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2008年,李鸿源、陈克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滇剧传播到玉溪大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民国年间的滇剧名角很多都是玉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溪各地先后建立了滇剧表演团体,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玉溪市滇剧院整理和改编传统戏,吸纳其他剧种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戏剧作品,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剧目,《朱德与唐淮源》《京娘》《西施梦》《水莽草》等剧目夺得“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白玉兰奖等奖项,演员冯咏梅摘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自2014年来,新滇剧《水莽草》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巡演近150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剧目,使玉溪市滇剧院成为在云南省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出院团,被誉为“云南文化的一支劲旅”。

4.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功举办五届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国歌第一次在开国大典上奏响后的60周年。为纪念和缅怀国歌曲作者聂耳,2009年6月12日至18日,由中宣部批准举办,中国文联、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国音协共同主办,云南省委宣传部、玉溪市委市政府、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承办的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功举办,开幕式文艺晚会《前进颂》于6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并获得极大成功,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万众一心》于6月18日晚在聂耳故乡玉溪聂耳文化广场隆重上演,并为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画上圆满句号。

2017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由省委宣传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玉溪市委市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主办,以“唱响中国梦·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于7月17日至21日举办,采取“一体两翼”的方式在玉溪举行开幕式、昆明举行闭幕式,并在两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第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的成功举办,为玉溪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吹响了集结号,为玉溪实现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每两年举办一次,从2009年举办首届开始,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三、四、五届。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是玉溪文化史上的大事、喜事、盛事,也是玉溪人民缅怀聂耳、弘扬聂耳精神、传承聂耳文化、打造聂耳音乐文化品牌的具体体现。

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群众性、权威性和观赏性,促进了文艺、经贸与旅游的结合,音乐周办成了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办成了人民的节日、音乐艺术的节日。活动的举办,提升了云南、玉溪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引领云南、玉溪的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音乐事业和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5.中国(云南)玉溪米线文化节创历时最长的节日世界纪录

玉溪米线文化节是云南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节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三月二十二日,长达81天。2007年,中国(云南)玉溪米线文化节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节日,并颁发了《世界纪录证书》。2011年中国品牌节会上,玉溪米线文化节荣获“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美食节”称号。

玉溪米线文化节是玉溪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文化,自元代开始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人们在米线节迎祀土主、祈求丰收,走亲访友、欢聚一堂,故米线节又称“团圆节”“丰收节”。每年自正月初一起,玉溪市红塔区各自然村按约定的日程,轮流迎祀土主,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国昌民乐。

2012年3月4日,由红塔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玉溪米线文化节”开幕式在玉溪瀑布生态公园举行。开幕式上的精彩文艺演出让市民大饱眼福,极具地方特色的玉溪风味米线——杂酱米线、焖肉米线、鳝鱼米线、肘子米线等,让游客大饱口福。至2018年,玉溪米线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现已成为红塔区旅游的一张名片。

6.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

2012年7月1日,北京时间22点22分(俄罗斯圣彼得堡时间18点22分),在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宫,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将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对玉溪市而言,从2004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以来,经过8年长跑,在滇中玉溪的土地上,澄江化石地终于有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世界自然遗产地。

澄江化石地位于澄江县境内,面积512公顷,缓冲区面积220公顷,距今5.3亿年,于1984年被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不少古生物学家心中,澄江化石地本身的光环要远超世界遗产地,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诠释了生命的起源过程,补充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代表了世界化石遗迹保存的最高质量,它是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的科考圣地。

7.“玉溪精神”表述语定为“玉汝于成,溪达四海”

为提炼和培育玉溪城市精神品质,形成一种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的精神导向,2014年3月,玉溪市正式启动“玉溪精神”表述语的征集工作,通过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成立课题组专题研究,共征集到投稿作品47篇。2016年10月20日,玉溪市委召开第六次常委会议,同意将“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确定为“玉溪精神”表述语。

“玉汝于成”是一个成语,出自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玉汝于成”就是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练你使你成功。“玉汝于成”形象而简练地概括了玉溪人“忠诚、务实,有为、奉献”的精神品质。

“溪达四海”源自玉溪纵横上千条溪流,穿越在玉溪万顷田畴和崇山峻岭间,汇聚成珠江水系的南盘江和红河水系的元江,然后不舍昼夜,冲破重重阻隔,奔向远方的南海和北部湾。“溪达四海”就是玉水千溪的自然呈现和玉溪人所具有的“包容、奋进,宁静、致远”精神的形象概括。

“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是千百年来玉溪人民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玉汝于成是溪达四海的基础,溪达四海是玉汝于成追求的目标。“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是玉溪这座城市的灵魂,是玉溪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8.道德讲堂弘扬传统美德 善行义举榜传递正能量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市坚持从群众行为养成的细处、小处入手,在做实做具体上下功夫,将优秀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贯穿始终,努力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更具贴近性、更富对象化、更能接地气,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社会正能量。这其中,尤以道德讲堂建设和善行义举榜的建立最具代表性,成绩喜人、亮点频现。

2012年,我市启动了道德讲堂建设试点工作。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玉溪市开展“弘扬美德提升素质”活动方案》,对全市的道德讲堂建设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各相关县区和各级试点文明单位精心策划组织实施道德讲堂相关活动。2013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玉溪市关于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评选中,实行道德讲堂工作“一票否决制”。随后,道德讲堂纳入了全市综合考核。自此,玉溪道德讲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传颂传统美德,引导人们省心修身、慎独慎微、知荣明耻。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玉溪市道德讲堂已经在各行业、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社区遍地开花。据市文明办统计,2014年我市共举办各级各类道德讲堂活动1297场次,辐射范围广泛而深远。

2014年以来,玉溪市按照“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的工作思路,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按照好人好事的身份类别和事迹特点综合立榜。通过点赞聚笑脸的方式让一个个“好员工”“好婆婆”“好媳妇”上榜,制榜范围覆盖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组)、窗口和服务行业。在机关,侧重“敬”;在学校,侧重“俭”;在企业,侧重“诚”;在社区,侧重“孝”;在窗口和服务行业,侧重“礼”。自2015年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依托善行义举榜,在全社会倡导和推行“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活动。全市各县区纷纷在社区、村委会、企业、学校等,广泛收集群众身边的善行义举,在公共场所显要位置进行“上榜留名”,大力倡导“小善”常为。至2015年2月,玉溪市共建立各类善行义举榜900多个,上榜1.5万余人。

9.江川甘棠箐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5月16日,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在北京联合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合作开展的“云南江川甘棠箐遗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江川甘棠箐遗址位于路居镇上龙潭村西南约1.5公里处,抚仙湖南部。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曾进行了考古发掘。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玉溪市、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再次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掘在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将数字化考古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考古发掘,注重采集研究样品,引入多学科综合手段进行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收获。

该遗址是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无疑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再次证明了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

遗址发现的用火遗迹,似篝火遗存,基本原样保存,这种型制的用火遗存在我国旧石器早期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

考古出土石制品25153件。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的类型以刮削器占绝对主体。出土骨制品28件、木制品30件,其中,木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制品。

10.“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高铁)首发

2017年1月6日上午,“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高铁)发车仪式在玉溪站举行,百余名干部群众参加首发仪式,共同见证玉溪以“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精神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

冠名开行“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大力宣传玉溪、营销玉溪的具体行动之一。

2016年9月,玉溪与昆明铁路局、昆铁传媒合作,将昆明南―广州南(D3856/3次、D3802/3次)的列车冠名为“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试运行。玉溪充分利用冠名列车宣传平台举办了10次车厢宣传营销和3场客源地市场推广。营销推广活动受到各地乘客的好评,极大地提升了玉溪知名度,拉近了玉溪与珠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等发达地区的距离,架起了携手发展、旅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昆明至玉溪动车开通后,“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高铁)也随之开行。(玉溪日报记者 马儒文 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