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宜良40年奋进拼搏 铸就新时代改革标杆

2020年09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 2018-12-19

改革开放40年来,宜良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注重协调发展,使宜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良县委、县政府明确了打造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东部新兴发展极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构建昆明东部综合枢纽,深入推进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东部新兴发展极,奋力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的宜良章节。

40年风云激荡、40年拼搏奋进、40年波澜壮阔,宜良在大时代的转折中谱写着雄浑的乐章。

40年发展 让农业大县转变成为旅游强县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宜邑大地的绿水青山,素有“滇中粮仓”美誉的宜良县吹响了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号角。

1989年10月1日,宜良县第一个景区——九乡风景区正式对外营业。上世纪90年代,宜良县先后开发了阳宗海、小白龙森林公园、岩泉寺等景区,并与九乡风景区遥相呼应,一度成为昆明市旅游发展的排头兵。

2012年,作为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旅游县,宜良旅游从传统的观光型开始逐渐向体验型转型。

对县内景区实施“543”创建计划,九乡风景名胜区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柴石滩风景区、花好月圆景区创建AAAA级景区;小哨民族特色村、马蹄湾等4个景区创建AAA级景区;10个旅游示范村争创AA级景区,并建设100家民居客栈。

培育了如宜良花街节、宜良烤鸭美食节等多个知名旅游节庆品牌,并带动7个乡镇挖掘本地独特的节庆活动。

依托全省一流水平体育场馆,承办了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昆明站比赛、昆明市第五届运动会、昆明市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其中,宜良县“68道拐”自行车赛现已列入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赛。

为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引领作用。宜良县正加快九乡大景区平台建设。打造九乡旅游小镇、麦田河溶洞峡谷景观带、马蹄河河谷游憩带,开发叠虹桥、三脚洞、马蹄河景点,把单一的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成全域目的地旅游区。

引进了全球排名第五的主题乐园——华强方特,项目总投资60亿元,每年可接纳游客600万人次,目前已启动项目服务区建设。

下一步宜良县将充分发挥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立足气候生物、温泉等资源优势,把握大健康发展趋势,倾力打造昆明大健康产业发展新动能。

今年12月1日,与恒大健康集团正式签约打造180亿元养生谷项目。该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5600亩,拟打造以康养产业为核心,集休闲旅游、酒店会议、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滨湖健康小镇。目前已注册了两个公司,开始启动该项目,建成后将创造3.2万个就业岗位,年均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

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打造云南中医温泉康养小镇,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745.13亩,总投资约50亿元,打造以中医教学科研、中医康复治疗、温泉药浴等项目为主的中医温泉康养特色片区。

改革开放40年来,宜良先后获得亚洲金旅奖·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县、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美食之乡、中国花卉苗木之城等荣誉称号。今年,宜良县花好月圆森林特色小镇入选首批国家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名单,耿家营乡藏方村委会河湾村入选农业农村部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

改革开放 助宜良工业发展从弱到强

2008年来,宜良县委、县政府将工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宜良工业园区。为了践行“工业城镇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发展理念,园区不与农民争地,选址于北古城镇的荒山上。

成立之初,仅有2家企业入驻,园区道路不足1公里。但随着宜良县人人招商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发展工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已先后建成建材片区、食品加工园区、饲料产业基地、种子加工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园,于201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

现在园区入驻企业187家,从业人数1万余人。2017年,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07亿元。

目前,工业园区将建设面积为2800亩的物流片区,已完成征地1250亩,与新加坡丰树集团、珠海港、中储粮集团等多家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开发,力争将宜良园区纳入108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体系。

与五矿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进行5次谈判后,在今年1月20日,确定在宜良工业园区投资3亿元,建设稀土分离生产线、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线项目。与新加坡丰树集团签订投资协议,投资2.8亿元建设电商、冷链、供应链为主的高端物流项目。今年2月,与昆明铁新建设工程管理公司签订年产15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80%,一条生产线已经试产。

在搞好园区建设的同时,宜良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约200万元,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新途径。

宜良县让先觉村被征地人员同时具有居民和农民两种身份,继续为先觉村被征地人员保留原有农民所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五项权益。同时又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五大保障。

工业上山,在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的同时,也实现了宜良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宜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将达约57.7平方公里,产业布局分为一园二组团,北古城组团主要布局新材料产业,木龙山后组团布局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计划依托南昆铁路100万吨货运场的优势,规划2000亩用地打造现代物流产业片区。

新的历史机遇 让宜良成为改革标杆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日益突出,侵蚀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的改革任务。宜良县于2017年成为昆明市唯一一个纳入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县。

为了摸清家底,改革中宜良县坚持“私开乱挖”集体土地、不规范合同清理,重点矛盾和问题化解“三个专项整治”贯穿始终,保证了清产核资的彻底性,一大批集体资产又回到了群众手中。

比如,在竹山镇班庄村委会,针对私开乱挖侵占集体土地严重的问题,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实测实量主动申报,通过开挖村民与村小组签定“返租”合同,交纳承包款的方式清理收回私开乱挖集体土地2190亩,每年直接增加小组经济收入近6万元。

目前,全县共清理出货币资金4.64亿元,债权3.54亿元,债务1.7亿元,经营性固定资产3.54亿元,非经营性固定资产21.67亿元,资源性资产68.91万亩,做到了产权明晰、台账健全、运行规范,确保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营。

彻底理清了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范围、数量和权益,完成14类集体成员身份认定、登记和备案,共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3.28万人。

通过采取“一村一策”开展折股量化工作,78个村(社区),570个村小组开展折股量化,量化经营资产1.98亿元,量化资源资产51.8万亩。

比如,狗街镇小哨社区黄泥田小组在清理整治不规范合同中,通过民主议事,群众自发集资入股15.6万元偿还村集体欠债。收回2010年时任村小组长私自“以山抵债”,一包50年的北坡山,由村民包山拾菌,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小哨社区8个村小组通过包山拾菌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9万元,接待游客12万人。

目前,全县已组建村小组一级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21个,部分村(社区)正在组建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社。

一大批“沉睡”的集体资源性资产被“唤醒”。例如,北古城镇陈家渡社区村民以征地补偿款入股,投资2000余万元开发集体荒坡地,建设“紫郦茶庄”,已开发2个品序5个品种绿色认证的茶叶产品,2018年实现产值150万元,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00余人,昔日荒山变金山。

建档立卡贫困村 今年全部脱贫出列

宜良县虽然不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辖区依然有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了让全县贫困群体早日脱贫,宜良县通过党建+扶贫、法制+扶贫、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既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问题,又帮助群众增产增收。

为落实扶贫攻坚的挂包帮责任,宜良县按照县级领导帮3户、科级领导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模式,让全县1665名县乡党员、干部落实责任,认真帮扶贫困户。

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4支,选派10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贫困村及脱贫攻坚重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重点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做好“党建+扶贫”模式,把脱贫攻坚纳入党建责任体系,帮助协调解决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重点问题。走访农户810户1422人,现场解决问题186个,制定问题清单32份,152个自然村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助推42个自然村顺利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

围绕工作中出现的法律相对义务人不配合帮扶工作开展、不履行赡养义务等问题,宜良县加大“法治+扶贫”力度。排查出赡养矛盾纠纷案件近300件,通过前期调研和法治宣传,有18户独居老人被子女主动接回家庭,113户经协商达成赡养协议。155户经调解达成赡养协议,2件以阳光法庭方式进行了开庭审理。

发挥全县72个村级农村淘宝服务站功能,着力构建“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户)+网店”的电商扶贫生态链,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3.7万户农户使用农村淘宝网络平台,累计网上交易65万笔订单,网上交易金额6500余万元,其中本地农副产品上行交易金额达2800万元,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90余万元,广大农民群众在这项改革中获得了增收的红利。 

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发展烤烟、辣椒、樱桃、万寿菊、万亩蔬菜以及乡村旅游等金、红、橙、绿“四色产业”,强化优势产业带动脱贫。

2018年全县种植烤烟7万多亩,138家贫困户种植烤烟1313亩,户均增收6000余元。种植辣椒1.2万余亩,155家贫困户种植354.5亩,户均增收6000余元……

截至2018年12月,宜良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472户4662人。其中,2014年至2017年脱贫1029户3327人,2018年脱贫443户1335人。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的竹山镇干塘子村、北古城镇米户村、马街镇西边社区已于2016年脱贫出列,竹山镇叠水村于2018年脱贫出列。

云南投资环境最佳县 逐步变为现实

“我在省外建厂审批环节最快也得三个月,但我在宜良投资建厂35天就把行政审批程序走完了。当时我到宜良县政务服务中心,各个部门的审批人员都表态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政府的服务非常好,我很满意。”12月14日,宜良瀚林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先生这样评价宜良的营商环境。

2017年初,宜良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云南投资环境最佳县”工作目标,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全程免费代办服务,真正做到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

为此,宜良县组织考察团两次到浙江省学习考察政务服务工作,借鉴浙江政务服务模式,起草了《宜良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打造云南投资环境最佳县实施方案》。

2017年9月4日,投入720万元,建成了面积为5600平方米的新政务服务中心。全县26个涉及行政审批职能单位的审批科,整体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并分为社会民生事务服务区、不动产登记服务区、投资项目服务区、市场准入服务区。共设办事窗口65个,进驻工作人员95人,进驻工作人员比原来的29人增加了66人,是原来的3.3倍。

2017年在全市首家推出2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今年又向社会公布“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172项。2018年1月至11月,共接办“最多跑一次”事项113336件,办结率100%,群众和企业满意率100%。

为全面推行项目代办,2017年7月26日,成立宜良县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主要受理社会性投资项目业主委托代办申请,完成各项审批代办工作。“河北志达伟业通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项目”作为宜良县第一个审批代办的项目,仅仅经过46个工作日的高效代办服务,项目就实现了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行。

除了在行政审批环节下足功夫外,为了吸纳企业在宜良投资,宜良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率先在全市成立了首家县级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开创县级派驻重点区域招商专员制度,今年4月、8月,派出两批招商专员前往深圳,在获取有效信息、开拓招商渠道、联系重点项目方面发挥出了良好作用。

为了让引进来的企业扎根宜良,安心发展,宜良县出台了惠商绿卡制度,开办企业家俱乐部,设立企业服务月。

惠商绿卡从户籍、子女上学、就医、停车、游览景点等方面给予持卡人优惠,目前已发放139张。于2016年设立企业家俱乐部,由县级领导轮流值班,倾听企业家对发展、改革提出的诉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将每年7月定为企业服务月,动员全县各部门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也正是因为积极维护好营商环境,宜良于2017年6月荣获“2017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称号。

2015年至2018年宜良县共引进内资约180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约2800万美元。各项招商引资项目先后建成,为宜良税收、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提升带来活力,宜良县也于2016年、2017年蝉联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昆明日报 实习记者程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