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昆明市区气温逐渐升高,东川区小江河谷的气温更是接近40度。与攀高的气温相似,流域内的洗尾嘎社区内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居委会主任朱兵正在带着村民们熟练地分拣“三月桃”。20多个小时后,一筐筐鲜桃就会出现在福建、厦门等地的水果市场内。
桃子一般成熟的季节在五六月份,受益于小江河谷气候的特殊性,东川的桃子一般早于其它地方成熟,这让一公斤三四元的桃子身价倍增,达到10多元。这样的商机下,2014年初,东川区委、区政府提出筹建东川区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力争到2020年热区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89300万元。
“玫瑰公主”
要把龙东格公路变成玫瑰茄走廊
东川区位于昆明北部,是昆明进川入渝的北大门。这座“天南铜都”有着数千年的铜矿开采史,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长年的铜矿开采、泥石流灾害等原因,东川陷入了“山河破碎、企业破产、城市破旧、希望破灭”的四破窘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东川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植树造林。2011年,东川提出了“三年突破、五年提升、十年变化”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从2012年起,不算国家和省、市的投入,仅东川区地方财政每年就要拿出1000万元用于生态修复。
在东川人的努力下,东川区正在从“山河破碎”的画面中走出来,如何在这片热土上赚钱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另外一个念想。
东川区的干热河谷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面对这些资源的优势,有很多 “掘金者”在这片土地上流下汗水,也演绎了“西瓜王子”、“玫瑰公主”等诸多故事。
陈应兰就是当地的“玫瑰公主”。她生长在东川金沙江畔的奚家坪村,村子地处海拔870米的东川干热河谷地带,金沙江从村庄边流过,沿江公路从村中穿过,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光热资源。
当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走出村庄去打工时,创业成功的她从昆明又回到了家乡,被选为镇上唯一的女性村主任。上任之后她四处寻找商机,想在这条河谷内做点事情,然而村民却认为“有什么干头,一个水灵灵的姑娘晒成了黑炭头。”
她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400亩荒地荒山变成了玫瑰茄花园,带领村民致富,被村民誉为“玫瑰公主”。在陈应兰的计划中,她要在东川区近百公里的龙东格公路两旁撒上玫瑰茄种子,到明年9月花开时,龙东格公路将成为一条美丽玫瑰茄走廊,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致富沿线的村民。
打“时间差”
三月桃提前上市价格翻几倍
为加快推进东川农业现代化进程,2014年初,东川区委、区政府提出筹建东川区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使东川小江河谷特色农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东川区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详细规划当中,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打造以时令蔬菜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主的基地型农业园和都市农庄,要做水果种植为主的生态型农业园。甜杏、三月桃、红提、酿酒葡萄、金丝蜜枣、美国山核桃这些诱人的水果都将以基地的形式出现。
洗尾嘎社区的村民就是规模种植后的受益者。如今来到村子,粉红的桃子已经挂在枝头,每年3月到4月底都是当地三月桃的丰收期,平时3到4元一公斤的桃子,因为抢先登陆市场,价格可达13到14元。
朱兵说,整个洗尾嘎社区将近600户人,90%左右的农户一共种植2200多亩三月桃,一亩地产值可以达到1.5万元。“整个社区十几个收购点,每天的出货量近100吨,省外的老板直接来社区采购,直接运走。这段时间福建、厦门等地的客商很多。”朱兵说,接下来社区将成立合作社,统购统销,让农户种出来的桃子不愁销路,同时让价格稳定下来,保证村民的收入。
在小江另外一头的阿旺镇大石头村,一片100多亩绿意盎然的芦笋正在生长。一个半月以后就可以上市,批发价可达每公斤15元,这片芦笋的种植者是东川成长农业有限公司。
“大石头村位于小江河谷热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芦笋生长。在冬季,这里的芦笋将以翻番的批发价发往北京、上海等地。” 陈高川说,随着现代人保健意识的提高,芦笋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由于村子里的水土无污染,种植出来的芦笋是绿色健康的保健食材。
蓝图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东川热区河谷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已经绘就: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0亩。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产值达16000万元。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对现有3000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做强红提标准化基地。到2020年发展红提标准化基地5000亩。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6000亩。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在拖布卡镇、因民镇海拔1000米左右的热区新建规模5000亩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到2020年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2000亩。
继续发展太空蔬菜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区太空蔬菜面积达5000亩,着力打造东川航天科工特色蔬菜品牌。总产值达5000万元。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100亩,打造“昆明品质最佳的抗浪鱼养殖基地”,建设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100亩,建设100亩虹鳟鱼养殖水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