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从小生活在西山区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16号院的段立芬,6月23日从所工作的城市武汉再次回到16号院时,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院子里干净整洁,鲜花盛开;健康步道像彩虹“挂”在楼房中间;专业保安守好大门,把闲散人员挡在门外……令她吃惊的还在后面:电动车保管站安装了智能充电设备、智能垃圾房满了会自动报警、一个电话社区人员或民警就上门服务……更新鲜的是,要刷“脸卡”才能进入单元门。
这是曾经“没物管、没配套、没环境、没安全”的“四没”老旧小区吗?它的惊人变化始于何时?推动它从“无”到“有”的巨大改变来自何处?
2018年5月16日,西山区关于《全面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三有”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作为一个营造“行政参与高度聚合化、参与多元网格化”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西山区从环境“微改造”到社会治理“微改造”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一改过去政府的大包大揽,到目前初步形成全区党政社群互联、互补、互帮、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一个“让外地人向往,本地人自豪”的西山基层社会治理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三共三有”治理格局初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省厅部署和市局跨越式发展“1575”战略目标暨“145”体系建设要求,在西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山公安分局提出了“众筹共建、共建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化治安治理的思路,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共建、共治、共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要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新要求,而西山区近年来在此工作上一直不断探索。就西山公安而言,从零容忍、零发案到服务型警务建设,都是为西山区建设活力核心区提供安全保障,为辖区老百姓提供最多安全获得感。”西山区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局局长朱显福说。
2018年6月,在由云南省公安厅组织的全省全市公安科技信息化应用擂台赛上,西山区通过“众筹共建”社会化建设,大力推进“大数据”思维下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用,得到了省厅、市局的一致肯定。
“既然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那我们就充分发挥基层作用,把派出所所辖街道、社区、公共户单位、社会群体都纳入进来一起投入信息化建设,将巨额资金化整为零,最终实现‘资源众筹、共建共享’。”
自2016年5月起,一场广泛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村组、沿街商铺群众,众筹资金推进视频监控“联建联防”工程在西山区全线拉开。这个原以为会遭遇重重困难的庞大工程,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开局后,一年时间就新建起了高清视频点位60893路。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此一项,就为西山区政府节省财政资金达1亿多元。将过去认为是“政府”的事,变成现在“自己”的事,这是西山区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探索上取得的初步胜利,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有力佐证。
当西华派出所谢所长第二次找到陈家福时,他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在自家汽修厂装监控。没等到派出所第三次上门,他主动到派出所申请安装视频监控。“前两天隔壁商店东西被盗,才几个小时就被派出所破案了,我现在觉得装监控很有必要。”
如果说“共建、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推进过程,那以下一组数据则完整体现了“共享”。
截至目前,西山主城区街面视频监控探头由1000余路跃升至35610路,增长35.6倍,率先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并由此有效震慑犯罪、促进刑事警情持续大幅下降。2017年西山区刑事警情比2015年少8200起、下降46%,降幅居全市第一,警情体量始终保持全市主城区最低。今年“南博会”首日,西山区令人惊叹地刷新了接触性刑事警情“零接报”的历史纪录。
5月16日,西山区“三有”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出笼,被看作是西山区在社会治理工作上更大的谋篇布局。这个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陈瑞斌任组长,6个副区长任副组长,整合全区46家单位资源的“三有”工作体系,将在全区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森林防火等方面凝聚优势、完善推广一专多能、一队多用、资源整合的“一支队伍执法”工作机制,以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协同推进辖区各项重点工作。
从“三共”到“三有”,西山区逐步走出了社会治理“一切由政府买单”的怪圈,将过去的“空对空”变成了现在的“实打实”。
“融合”“联动”治理体系不断丰富
2018年6月13日,永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建向前来取经的两个兄弟单位,详细讲解了街道“多网融合”“四员联动”示意图以及“云微端”智慧系统案例流程演示图。
作为西山区基层实践“先锋”,永昌街道以盛高大城的“五位一体”、华昌路社区“聚变课堂携幼志愿服务”、永顺里社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等社会治理工作,成为全市社会治理工作的明星街道。
西山区领导5月10日调研永昌街道“多网融合”“四员联动”工作时指出,这项新举措打破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站在全心全意服务于民的角度,走出了新时代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新路子。
“多网融合”,是由党委统筹,将“条”(区属部门)、“块”(街道)搭建的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环境卫生、生态环保等多张工作网进行融合,实现“一张网”推动全盘工作的格局;“四员联动”,是通过重新定位区属部门、街道、社区人员职能职责,破解街道层面“人浮于事”、社区层面“小马拉大车”问题,建立统筹协调员、网格管理员、综合管理员、网格信息员的“四员联动”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云微端”智慧系统,则将街道、社区、网格三个层面串联起来,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管理模式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这是永昌街道打造“三共三有”2.0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又一大创新。对辖区百姓来说,“多网融合”和“四员联动”具体指什么他们并不清楚,他们能亲身感受到的就是“一切都变好了”:小区环境好了,社区态度好了,民警服务好了,治安越来越好了。
“特别是安全感增强了。过去小区好些道路没有路灯,天一黑,大人娃娃都不敢出门。现在到处是监控探头还有智能识别,犯罪分子根本不敢在这里猖狂。”有居民说。
在武汉工作了近20年的段立芬,此次回永昌之后,跟父母商量后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原本准备把永昌的老房子卖了,把父母接到武汉养老。现在是我决定把武汉的房子卖了,过两年重回这个温暖的家乡。”
从永昌的“多网融合”“四员联动”,到马街“五大党建品牌服务”,到棕树营的“一支队伍执法”……西山区各个街道的特色、亮点,会同平安西山建设,为“三共三有”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作用和支撑。
“经验到精细”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如何让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在经济社会事务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承担不同责任?不仅仅是街道社区需要破解的难题,也是公安机关着力要解决的工作之一。
2016年,西山公安分局在全市率先提出“零容忍执法+服务型警务”。“服务型警务”概念的提出,彰显了西山公安下一步将在社会治理工作上的新作为。
要在社会治理工作上有所作为,将“三共三有”作为社会治理格局新要求,首先要将过去的“凭经验”提升为“精细化”,以“大数据”信息化为引擎,驱动警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所以要减少发案,抓实信息化,让西山老百姓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
2017年9月的一天,前卫派出所社区民警刘永岗在润城小区巡查,突然收到一条预警信息。他马上联系小区物管,一起前往住户家走访。虽然事后证明是“虚惊一场”,但住户依旧感激不尽。
西山公安分局结合省市“打防管控服”要求,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智能分析识别系统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工作中的应用,创新推出一系列拓展功能。比如:为提高社区民警工作效率,开发了“自定义推送”功能;为了更多更快破案,开发了智能识别功能;为了及早干预减少发案,开发了犯罪前科人员智能识别功能;为了有效防范违法犯罪行为,开发了智能防控预警功能;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开发了关怀服务功能。
民警刘永岗收到的预警信息,正来自这五大功能之一。通过西山公安“五大功能”的实践运用,深度阐释了西山公安从“经验”到“精细”的社会治理转型路径,更体现了“无案可破,让西山人自豪”的价值追求。
2017年3月,永昌益康路16号院尝试采用社区居委会+小区管委会联手请进“准物管”方式,对院内的治安、环境、卫生等进行管理,成为昆明乃至全省首家引入“准物管”模式的老旧小区,而永昌派出所的“加入”,更让“准物管”变得名副其实。
智能识别将“真的、假的”辨识得清清楚楚,视频监控将小区人员的来去看得真真切切。“三网建设”就像是布下的天罗地网,正是在西山公安的“慧眼”助力下,30多年的益康路16号院老小区,迸发出了新时代的活力,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让政府依法“善治”、居民有序“自治”、多元协同“共治”、社会整体法治,不仅是检验基层社会治理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社会治理成效的标杆和基石。
从环境“微改造”提升为社会治理“微改造”,从西山公安的联建联防、“三网建设”到西山区“共建、共治、共享”以及“有硬件、有机制、有人员”的“三共三有”探索,一个具有西山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