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护山、吃山,这是昆明县区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铁规律”。无论是寻甸、富民、禄劝还是嵩明、宜良,无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日前,记者来到了宜良最边远的竹山镇,对这一“靠山、护山、吃山”的典型进行了探究。
竹山镇是宜良县最边远的山区农业乡镇,距县城55公里,地处昆明、玉溪和红河三州(市)五县交界处,南盘江、巴江穿镇而过。竹山镇境内山高谷深、坡陡林密。最高峰总山神海波2582.5米,登峰可瞰宜良、石林和澄江三县坝子;最低处老熊箐,海拔1270米,为宜良最低点。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山巅寒冷,河谷湿热,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9℃,森林面积11467公顷,覆盖率52%。
“山间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竹山镇因地制宜,全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腰板栗、核桃‘缠腰’,河谷柑橘、竹子‘成带’的独特景观,走出了一条靠山、护山、吃山的特色路。” 竹山镇党委书记邓道文介绍,生态立镇是竹山有别于其他乡镇的特色、优势和发展基础,如今,竹山已经形成了一套“靠山、护山、吃山”的高原特色农业经济模式,成就了“竹山经验”。
解决交通问题
从“节点”变“接点”
“我们竹山没什么区位优势,是一个‘节点’但也是一个‘接点’。”邓道文说,竹山镇和主城昆明相距较远,但却和华宁、澄江、弥勒、石林等相连,附近村民都会来竹山买菜买瓜果,可以说是一个农产品的小集散地。为此,竹山镇以滇中经济圈和昆玉经济带为出发点,结合宜良县花乡水城的发展思路,把竹山打造成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小镇。
俗话说靠山吃山,竹山镇虽没有在地域上占尽优势,但却在如何变“劣势”为“优势”上想尽了办法,抢先机、争项目。在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昆明东部新区建设、国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好背景下,由宜良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县烟草、水务部门牵头,竹山镇成功争取了投资1.2亿元的大平滩小(一)型水库及主管道列为国家烟草水源工程项目,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不仅如此,总投资500余万元涉及禄丰、尼者等18个村委会37个村小组和竹山中学、竹山中心小学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也已经完成,解决了10938人的饮水困难。
竹山的道路一直是通而不畅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金光寺至团山、小哨至叠水23.5公里道路硬化,禄丰村大桥至竹山白金公路16公里路段硬化正在施工中,投资150余万元的叠水巴江桥建设、投资200余万元的禄丰村至班庄道路硬化和禄丰村机耕道路建设也完成了建设。“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龙尾’,竹山要‘东摆西摆’才能动起来,解决了交通问题,竹山就能从‘节点’变‘接点’了。”邓道文说。
改变村民习惯
保护好森林资源
为了更好保护竹山的森林资源,近年来,竹山镇党委、政府引用多种渠道保护总山神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乱开发,专门安排管护人员保护天然林区的自然资源。
走进竹山镇的大村小寨,随处可见鼓励村民植树绿化的标语。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树是竹山镇最流行的事。邓道文介绍,每年镇政府都免费提供杨树、核桃树、竹子的幼苗到每个村委会,每月按期进行植树宣传,大力发展城乡园林植树。过去靠山吃山,砍树烧柴的观念在现在的竹山百姓心中已经完全改变了。“靠山就要护山。”邓道文说,宜良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将总山神打造成宜良南片区主要的精品旅游线路,竹山镇积极响应,成立了总山神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认真查找资料,寻找遗迹,了解文化历史,并已对总山神的旅游开发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力争在3至5年内打造成总山神旅游品牌。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砍树烧柴的习惯,竹山镇在南盘江、巴江上兴建5个电站,力争让所有的村民都能用上电。邓道文介绍,现在竹山的百姓烤烟用的是煤和电,生活用沼气和电,更好地保护了竹山的森林资源。
去年,竹山镇投资40多万元,种植核桃87000多株,红毛椿10万余株、早熟柑橘200余亩、枇杷200余亩、美洲黑杨16000多株,种植三角梅5000多株在鲜花大道。河道绿化7公里,集镇绿化50亩,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1681亩,编制了万亩竹产业规划。
特色产业
鼓了农民腰包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说的就是竹山独特的立体气候。竹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镇这一目标,结合当地高海拔的立体气候,大力挖掘农业潜力,发展高海拔农业,带动高海拔地区的村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邓道文说:“别看竹山地势险峻,但是每条山沟沟里都有水。”这又为竹山发展高海拔农业创造了好条件。竹山镇的竹山村共有10个村小组,发展了山葵、云参、洋芋、青花4个品牌,村民们的生活都踏上了新台阶,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有闲钱使。
家住竹山镇竹山村老马地村的朱国金,是竹山村种植芥末原料山葵的大户。种植规模从2007年的4亩增加到现在的10多亩,每年的纯收入也达到了30多万元。老马地村现在家家户户都跟着朱国金家种山葵,从刚开始的1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60多户,全村种有近300亩山葵。朱国金说:“山葵一年可以卖3次叶干,卖一次花。现在我们村小组家家都盖起了房子,买了车子。”
山葵喜阴,因为要出口所以对山葵的种植过程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水质要求。朱国金说原来他们村不是每块地都能引水到田,镇政府、村委会就帮着村民想办法,打水井、引水、抽水到田,解决了山葵种植的问题。
竹山村最大的青花种植户黄李昌家16亩的青花一年给他带来了8万多元纯收入。黄李昌说:“以前的钱只够家里的基本开销,现在除了能供娃娃上大学,还能多给他点零花钱使。”
除了种植这些农产品,村委会还带领村民发现、挖掘适应竹山种植的新品种,宋文贵就是其中之一。宋文贵原是竹山村林业站的林业员,靠着过去工作经验,他到玉溪、昭通各地去考察,发现新品种就带回来试种,在帮助村民提高亩产和收益上功不可没。
除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建设,竹山村还种植豌豆、三七等,每到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每天都有几十辆大大小小的货车到竹山来收购农产品运送到宜良农产品交易市场,或者送到呈贡、澄江冷冻厂,或者运送到和农户签约的公司。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竹山村党总支书记朱国喜说:“现在老百姓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可以卖,家家户户都有钱用了。”(昆明日报 实习记者杨阳 通讯员邱小坤)
短评
一招鲜
吃遍天
从宜良“靠山”、“护山”、“吃山”的“竹山经验”到万家凹村的“云南山茶花第一村”,这两个典型实例,都证明了随着昆明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农业结构调整实质上是对生产能力的调整,是生产能力在各种农产品之间的重新分配,最终目的是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竹山镇和万家凹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扬长避短,形成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确立有利的地位。
“一招鲜,吃遍天”。竹山镇和万家凹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各个地区必须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使资源、技术、区位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做成产品品牌甚至是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加产品竞争能力,就能开拓新的市场,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形成各具特色又互为市场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让当地农业特色产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转变,更有利于由环境掠夺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竹山经验”和“山茶花村”在昆明竞相开放。通过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活跃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