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这是嵩明杨林工业园区从创园起步、建设巩固到发展提速的年轻年轮。1992年,由云南省政府批准,嵩明开建当时全省首批省级县乡工业开发试验区,杨林工业园区的梦想和跨越就此出发。
20年来的砥砺跨越,嵩明杨林工业园区见证和印证了云南工业的建设、发展、提速历程。从昔日荒芜的浅滩坡地到如今生机勃勃、设施完善的综合园区,从过去单一的企业集中到如今具有先进现代产业特点的“1+4”产业聚集,“杨林工业园”——这座昆明“空港新城”临空经济最佳发展带的代名词、昆明“十二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即将建设的“保税港区”,正以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的风貌展示着无限未来,并向“国家级开发区”冲刺迈进。
“压力与动力相促进、时间与任务相赛跑、责任与荣誉相较量、经济跨越与社会发展相和谐……”在对嵩明杨林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定和的访谈中,一幅20年的奋进篇章徐徐展开……
砥砺(1992—2002) 十年磨剑谱新篇
1992年,杨林工业开发区成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开发区。1993年,云南省明确赋予杨林开发区享有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有关政策和管理权限。
2003年,省经委又把开发区纳为全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05年,国家六部委联合清理整顿开发区后,杨林开发区作为全省15个、昆明市唯一一家省级开发区予以保留。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等资源禀赋,一直是杨林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长板”。区内土地宽阔平畴,水域景观丰富,风貌独特。同时,园区地处“昆曲工业走廊”第一站,区域内交通发达,距昆明主城34公里,嵩明县城8公里,昆明新国际机场12公里,处于昆明“30分钟经济圈”。
但建区之初,杨林开发区内杂草丛生、乱石浅滩,基本上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更不要说水、电、路“三通”了。那时的“开发区”仅仅只是一个规划概念,虽说园区当时的总规面积为4.79平方公里,而一期规划仅为900多亩,连1平方公里都不到。虽说挂牌“省级”规格,但无论从4.7平方公里的发展总规还是仅有10多人编制的内部机构来看,开发区其实就是一个乡镇级别的构架。
由于园区当时产出实在太低,几乎没有一家银行愿意给园区贷款搞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只有两条几米宽、几十米长的乡村级毛路。“开发区”应该咋个搞,省内没有模本,家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建园两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仅有一家从五华区争取来的异地纳税企业,此外就是零散着几家厂房破旧的小型企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仅有几十万元。
面对困境,园区人的砥砺奋发从未松过劲。从建园那天起,杨林工业园区管委会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原则,不为困难所惧,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载体,在荒坡浅滩上一寸一寸、一块一块地拓展着发展空间,逐步探索完善园区开发、建设的方向。
1997年,嵩明县委、县政府在杨林召开现场办公会,原则认可开发区管委会组织拟定的二期规划和开发方案,并提出建设军马场立交桥—石塘变电站公路,形成以军马立交桥为中心,以昆曲高速公路为轴线,向两翼展开规划开发区三期的设想。
1999年,嵩明县委、县政府,深入研究加快杨林工业开发区开发建设有关问题,会议强调:对开发区的收费实行封闭式管理;开发区企业上缴地方税收的5%返还给开发区。同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开发区不再引进有污染项目。
2000年,管委会编制提出《杨林工业开发区“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则草案》,提出扩大开发范围到14.98平方公里;把开发区建成集现代工业、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生活小区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园区的目标。
2001年,园区管委会班子除了健全完善内部机制外,积极创新,率先在全省开发区中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引企筑园”成为园区当时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园区提出了“诚信招商、真心服务”的招商理念,做得到的保证做到,做不到的不隐不瞒地和客商说明清楚,坚决杜绝“开门招商,关门拔毛”现象的发生。
在园区人诚信和真心的服务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吸引并纷纷落地入驻,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不断壮大——1993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9.2万元;1994年,累计引进项目15个,建成投产项目7家,实现工业产值1438万元,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864.9万元;1997年,第一家外企——澳大利亚泰尼科(中国)私人有限公司落地,投资总额为45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230万美元;1999年,园区企业昆明运城制版有限公司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企业,成为嵩明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至2000年年底,已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及台湾、广东、山西、昆明等国内外客商入园,累计引进项目63个。
但由于长期以来政策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新等原因,“十年磨一剑”的园区仍然发展相对缓慢,导致规模小、基础差、速度慢、经济弱。
聚力(2003—2007) 立足创新谋突破
杨林工业园区发展较“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曾作为昆明新机场的备选地。1997年,国家开始规划新建昆明新国际机场,经过多方案认真比选,曾初步决定选址落户嵩明杨林,后因为技术原因,2005年7月才确定在官渡区。这8年期间,嵩明县为了准备充足的机场用地,压缩了部分基础建设,放弃了不少招商引资的机会,然而,新空港机场的最后选定,改变了嵩明、开发区预定的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如此一来,如何才能后起直追、追赶发展?嵩明不得不重新对杨林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作出重大调整,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不断出台实施:2003年3月,开始实行县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首批被确认为重点企业并获挂牌保护的开发区企业有昆明华狮啤酒有限公司等7家。7月,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实行责任制考核。这一年,杨林工业开发区名列为全省30个重点发展开发区之列。
2004年,开发区管委会对所属企业实行经济发展指标管理,由管委会对开发区各企业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上缴税收等4项主要指标下达年度指导性计划,年终进行考核。同年4月,在县非公经济工作会上,嵩明县政府下达开发区当年招商引资任务目标为:协议引进资金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500万元。
2005年的“昆交会”上,嵩明成为签约项目最多、协议资金额最大的县区之一。同年10月,管委会再度委托美国HHL GROUP深圳赫林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高标准编制了杨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的理念,把工业园区分为精细化工园、兰茂药物园、机械加工园、农业科技园、仓储物流园、职业教育园、非公经济园、食品工业园等若干个“园中园”。
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第66号《公告》对云南杨林工业开发区给予正式公告,标志着杨林工业开发区成为国家明确认可的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非公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职业教育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杨林工业园区道路竖向规划》和《杨林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批控制性详规。方向既定,目标一致,信心倍增。当年,开发区财政净收入指标为363.5万元。
2007年3月,嵩明县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杨林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完成了职教园区、非公产业园及园区道路竖向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爱因森、云师大文理学院等落户园区职教片区。工业园区内设立“职教片区”,这在当时的昆明尚属创新举措,这无疑在为园区企业储备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嵩明职教园区”的成熟分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年,成为杨林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拐点”,园区迎来新一轮大嬗变:园区共引进企业47户,其中建成投产企业34户,在建企业13户,从业人员3060人。年内,园区管委会积极向省市争取扶持资金1060万元,为区内企业争取技改贴息和无偿扶持资金108万元。园区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实现工业总产值8亿元,同比增长41%;工业增加值23856万元,同比增长84%;完成税收4083万元,同比增长43%;实现财政总收入216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460万元,同比增长41%;完成税收4083万元,同比增长43%;实现区级净收入388万元,比上年同期195万元增193万元,同比增长1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0万元。
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和新增长点的培育,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杨林工业园区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园区经济走过了“引企筑园”的创业成长期,进入了“筑园引企”的发展巩固新阶段。
但是,和所有园区一样,杨林工业园区此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建、规划、土地、招商、融资等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日益突显。如何才能“突围”壮大,让园区这个“经济引擎、发动机”实现大突破、可持续发展呢?一向敢为人先的杨林工业园决心率先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提速(2008—2009) 驶上跨越快车道
经济建设有个特点叫“马太效应”:越是经济发展的地方,经济发展越快,越容易吸引资金;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越慢,越是留不住客商、越不易吸引投资。一直以来,昆明工业园区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区位型、资源型、自主型。按照“马太效应”,这意味着自主发展的杨林工业园区的未来有着无限潜力。经过20年来的起步、发展,杨林工业园区在省级工业园区中异军突起,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关键时期的又一重要“分水岭”。
2008年,市委、市政府“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的科学破题让昆明驶上了园区发展的快车道,杨林工业园区也迎来了建设发展新一轮大浪潮。嵩明县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放在了园区调研工作上。这是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经济管理意识的决策团队,主官的思路清晰、目标坚定,为杨林工业园区实现新跨越带来了前瞻定位。
作为“昆曲工业走廊”第一站、昆明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承接地,园区经济新布阵启动:科学规划先行,以培育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群为发展目标,以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以产业集聚特色布局“一线穿珠”;坚持发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群、大产业的思路,以“总量扩张、产业提升、布局优化、质态提升”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新优势,拓展新空间;突出招商这一龙头地位,多形式构建招商网络,创新招商形式,以大招商、大项目促大发展。为了让项目招得进来、落得下去、建得快、发展好,杨林工业园区重点突出了招商、建设、服务,并在全市率先用企业化运作模式来进行园区建设。
2008年,管委会依托园区土地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抓住昆明新机场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加快北部县区经济发展的契机,全面完成了园区区域环评工作,并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加强园区规划,将杨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从24.7平方公里修编为54.19平方公里。新一轮规划修编确立了以发展机电装备加工、精细化工及制药产业为主,辅以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三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现代化综合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是年,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亿元,建成道路6条,总长13270米;给水管道约18公里,排水管道约17.6公里;日供水量1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并建有一座库容为1441万立方的八家村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建有2×40MVA的110千伏变电站1座、输电线路14.5公里、配电线路10公里、配电容量8万千伏安,并且实现双电源供电;建成通信光缆线路约15公里,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讯配套的发展格局。
良好的投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引得中外客商纷至沓来。经过辛勤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2008年,园区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17877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87万元,上缴税金5935万元,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7100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46316万元,实现利润16178万元。园区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园区形象大幅提升。短短两年时间里,燕京啤酒、力神重工、云南建工、云冶集团、多晶硅项目、沈机集团等投资上亿元的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实现了园区结束“无亿元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产业决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底,杨林工业园区再次修编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初步拟定了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包装印刷等主导产业,旨在以分类入园、分产业进园的要求进行招商选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以大项目促进大集群,以大集群延伸产业链,促进园区规模效应加速放大、结构层次加速优化、技术平台加速提升、关联企业加速聚集、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特色“园中园”雏形初现。
亮剑(2010—2012) 潮平岸阔帆正劲
“抓大谋大才能提升园区综合实力。”站在工业园区的土地上,分管工业的嵩明县副县长刘亚迅踌躇满志。
他有说这话的底气。2011年,处在云南跨越发展节点的嵩明杨林工业园区,春潮汹涌连天而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成倍增长,产业集群效应释放明显,杨林工业园区正在由过去单一、简单集中的工业产业园向现代化、新型化、规模化的综合园区发展,园区发展的后劲与活力日益增强,临空经济蓄势待发,正在成为现代新昆明“桥头堡”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新高地、泛亚国际商贸活动的新中心。
截至2011年底,杨林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56户,已建成投产企业9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户,世界500强企业1家,国内500强企业2家,亿元以上投资企业28家。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64.2068亿元,同比增长48.0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2.1083亿元,同比增长37.6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561亿元,同比增长33.6%%;完成招商引资内资28.48亿元,外资681.28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食品、彩印、精细化工、医药、铸造和橡胶制品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近3年来,园区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50%以上的快速增长,成为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最快的省级工业园区。
为了与空港经济、临空经济发展无缝对接,嵩明县、工业园区再次及时对园区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调整布局,确定了“1+4”的主导产业,即以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为核心,机械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国家战略和信息化产业为主导的“1+4”产业发展格局。根据产业布局,目前,杨林工业园区正以昆明机床和云南CY集团为主体,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以云南冶金集团浩鑫铝铂箔风力发电设备为核心,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同时,以长安汽车杨林基地为龙头,打造产值过200亿元的汽车产业;以康师傅、燕京啤酒和云南丰瑞油脂为主导,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食品饮料产业。
2012年的日历已经翻开,昆明工业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嵩明杨林工业园区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嵩明杨林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定和这样展望:云南嵩明杨林工业园区将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动力,抢抓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按照“提速增量、争先进位、倍增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更加突出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实施开发建设“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等招商模式的作用,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招商,全力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形成大产业,为实现大集群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012年,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4.3亿元、利税总额5.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5.9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力争到把云南嵩明杨林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增加值超100亿元的多功能、开放型现代化开发区,力争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进入全省10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行列。
实力来自于多年建设的经验积累,成功源自于永不放弃的追求和创新。杨林工业园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打造省级一流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任重道远。而杨林工业园区始终将创新精神融进血液、将科技新知应用于实践,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走在了转型升级之路的前列,也必然成为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杨定和的眼光中能够读出这样的信念:滇中排头兵——势在必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