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的脱贫故事”采风活动结束 作家用脚丈量山乡巨变

2020年09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 2019-06-04

今年4月30日,东川区、禄劝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昆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东川、寻甸、禄劝县(区)委宣传部、文联启动“我们的脱贫故事”主题采风活动,撰写典型故事。昆明市文联的10位作家深入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进行为期3天的采风后,5月30日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在禄劝县马鹿塘镇,作家们顶着酷暑用脚一步步丈量了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修建的“八五渠”,其“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自我创新突破”的精神让作家们深感震撼;探访东川区对门山易地搬迁安置点、阿旺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等社区、村庄和企业,东川的巨变也彻底颠覆作家事前的想象,大家对这片土地的明天充满无尽的美好希望;走过寻甸的村寨,作家感慨:扶贫是个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艰巨工程,深入一线实地走访,没有人不为之动容,并深感震撼、充满敬意!

接地气

“到扶贫一线,这是真正的采风”

5月28日,“我们的脱贫故事”主题采风活动启动,昆明市文联的10位作家分成3组深入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采风。

在东川区,作家们了解了对门山易地搬迁安置点、扶贫就业车间、阿旺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成果及芦苇种植基地等,并对汤丹镇扶贫办原副主任吴国良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解。

在寻甸县,作家们了解了金所街道额秧村宜居农房建设、小多姑村民族整族脱贫的基本情况,并向鸡街镇极乐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郭懿莹了解了扶贫一线的工作情况。

在禄劝县,作家们了解了禄劝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九龙镇九龙村委会党建扶贫双推进情况,了解了马鹿塘精神起源地阿角岔以及马鹿塘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通过为期3天的紧张采风,作家们掌握了各县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事例,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采风体会

“我觉得这一次来增加了我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写作不能老呆在书房,要走出去,这是真正接地气的采风。我会把所见所闻都用笔记录下来,写成故事传达给广大读者。”作家田应时说。  

幸福感

“从温饱奔致富村民很感慨”

5月30日,作家们来到禄劝县九龙镇的九龙、教务营村委会进行采风活动,了解“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

“以前我们村种烤烟效益最好,每亩能有2500元的纯收入,但种烤烟有指标,余下的土地就种玉米和大麦,传统的种植模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想要致富还得发展新型产业。”九龙镇九龙村委会主任谭加贵说。

2016年,依托禄劝县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九龙村委会成立了禄劝领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禄劝领航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33户贫困户以及另外8户村民自愿将32万元的贫困补助资金和16万元资金入股种植合作社,又另筹集22万元,流转了30亩土地,新建水池、房舍、围栏、水管等基础设施,种植3768棵桃树,开启了规模化种植黄金水蜜桃之路。养殖合作社利用政府补助的145万元扶持资金,又自筹55万元,新建圈舍,开始养殖200余头撒坝猪。

按照合作社章程,收益的80%用于分红、20%用于发展。但由于种植合作社桃树挂果需要2年多的时间,村党组织将两个合作社的红利统筹分配,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都能拿到分红。

去年,种植合作社桃树初挂果,纯收入仅17500元。在盈利不够分红的情况下,村党组织将养殖合作社所获利润统筹分配,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发了“仔猪红利”,确保每人能拿到股金10%——250元的红利,实现了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初衷。而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能获得分红,通过流转土地还可获得每亩每年500元的收益,以及2个月约3600元的工资。

5月30日,果园里的桃子已长至乒乓球大小,再过一段时间便能上市。今年,九龙镇种植中药材1000亩、辣椒1000亩、高粱1200亩、烤烟1300亩,确保退出贫困的800余户人家稳步增收致富。

采风体会

“我们与村民接触,他们的表情、眼神流露出来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感;我们与村民交流,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内心安定而踏实。之所以有这样的良好心态,源于禄劝县脱贫攻坚工作不落下一个人的要求,以及合作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吸纳贫困人群共同致富的宽广胸怀。”作家田应时这样评价。 

超感动

“易地搬迁故事是很好的素材”

“采风进入第三天,稿子已经基本完成,很多故事让人感动,是很好的素材。”作家段瑞秋表示,此次选择了以“易地搬迁后的生活”为创作内容。

东川区易地搬迁人数占昆明市易地搬迁总人数的77.6%,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是搬迁工作开展的前提,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质灾害点。搬出大山、搬掉贫困、搬来发展,东川区引入EPC模式,在城区起嘎、对门山两个大型安置点主要采取高层建筑及抗震9+1防设的模式,在施工单位严格保障房屋质量的前提下,昼夜不息、风雨无阻地建设,同时,出台《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集中安置工作实施方案》,从产业、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12个方面明确搬迁过程中及后期的具体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采风体会

“3天的采访对我的生活也是一种改变。之前接触到的‘扶贫’只存在于新闻,这次是真正进入其中。搬迁群众从山里进入城区,房子换了,生活的变化让人惊叹。在对门山易地搬迁安置点,每天都有校车接送学生,我问了一个小女孩,她向我描述了老家的生活,糟糕的生活环境让我感到很心酸,但现在有车接、有车送、有老师教课,比起原来走路上课、冬天手脚冰冷写不了字要好太多。一些扶贫干部为了帮助百姓,付出了时间甚至生命,用‘感动’已经不能形容我的感受。”段瑞秋说。 

印象深

“五朵金花致富故事广为流传”

对于作家朱曦来说,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大病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等贴心的政策措施,令他感动。

“在东川区人民医院的肺科门诊,上海派遣医生过来进行‘传帮带’,帮助患者解决困难,此举深得民心,同时,授予这些医生东川荣誉市民的称号,让人非常感动。”来到铜都街道龙潭卫生室,这里资料档案的建立落实率达到95%以上,乡村医生入户不仅看病还问寒问暖。“有个乡村医生常年在岗,为患者排忧解难,把患者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位医生的母亲曾经是‘赤脚医生’,42岁就去世了,这个医生扎根在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成为新时代的‘赤脚医生’。”朱曦选择以“健康扶贫”为创作主线,他表示,基层有很多好故事、很多典型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2016年,东川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2017年3月,东川区被推荐参加“国家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创建,一年多时间,全区贫困人口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92.3%以上;贫困户治愈回家后,“家庭医生”将会定期上门拜访;建立家庭医生签约与免费健康体检双推进机制,由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64支家庭医生团队,落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门为贫困人口制作东川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档案,设计包括3大项29个小项的免费健康体检项目。

“五朵金花”创业致富的故事在东川区已广为流传,作家唐果选择以她们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

拖布卡镇扶贫路上的“五朵金花”,徐庆开垦荒滩种植火龙果,为大荒地村30余户村民创造就业增收的机会;马关琴饲养茶花土鸡,带动1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陈应兰带领群众种出玫瑰茄;刘荣津从自己的家乡引进5000只竹鼠进大山,拓展产业致富路;贺传玉一人挑起扶贫数据管理半边天。

采风体会

“五朵金花都是80后,她们把环境弄得很漂亮,有山茶花、有月季。马关琴除了养鸡也写诗,她热爱生活,写诗歌颂生活,是个有情怀的人。她们不仅在经济上帮助村民,还在技术上进行扶持,从她们身上能看到善良的一面,她们既是善良的,也是勇敢美丽的。”唐果说。(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 程权)

作家感言

农村对于作家来说是一本厚重的书,3天的采风,使我对脱贫攻坚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走访的每一个点上,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作家要书写时代强音,在今天,脱贫攻坚就是时代强音,是文学的主旋律。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是这次脱贫故亊里的主角,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值得我们去记录,去浓墨重彩书写。在每个采风点上,我看到的更多是80后、90后年轻的身影和脸庞,他们的青春,能在国家扶贫攻坚战中得到焠炼,既是难得的人生经历,又是成长的机遇。他们,是扶贫攻坚这场大战役中的主力军。我与他们交谈,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从而产生了创作灵感。3天的采风活动,对我既是学习的机会,也是精神的洗礼。 

潘灵

此次深入寻甸小多姑、额秧、小海等村实地采访扶贫工作队员及扶贫对象,感触颇深。队员来自市、县、乡等不同部门,他们有各自的酸甜苦辣,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从思想观念上不厌其烦地做了许多说服教育工作。我们看到的可喜景象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盖了新房子、修了水泥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贫困村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认为,当贫困户并不光荣,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摘掉贫穷这顶帽子,日子才过得踏实,人才活得有尊严。 

马成云

中国当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特别是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在那些高山与大河交错、最容易被人遗忘的地方,因为扶贫攻坚,有了一条条蜿蜒崎岖的水泥硬化道路,有了一幢幢钢混别墅式的崭新居所,有了一个个充溢着勃勃生机的种植养殖产业,有了一次次舍家为国扶贫驻村工作队员的生离死别,有了一张张贫困户自然流露的淳朴笑容……这注定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艰巨工程,只要深入一线实地走访,没有人不为之动容,并深感震撼、充满敬意!

段爱松

我们参观了东川扶贫工作展览,实地走访起卡村2号地农民安置房,初步了解了东川扶贫攻坚的成效。我采访了病区医生,探访了病室,获得了很多有意义的资料。在龙潭村乡,我看了卫生室建设及服务情况,与3位乡村医生交流,了解其工作、生活,发现了她们在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其中,“赤脚医生”的后代刘兴艳的事迹十分感人,她在母亲工作的岗位上继续做乡村医生,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多项奖励。东川的扶贫很实在,东川故事很感人,这就是我眼中的东川。通过采风,我们发现很多、感受很深。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相信脱贫攻坚工作定能取得成功。

朱曦

禄劝自然风光秀丽,但生存条件艰难,扶贫任务艰巨。去到马鹿塘精神的发源地阿角岔村后,通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体会到我们理解的困难和现实的困难依然有很大的差距。1985年阿角岔村村民迫于生存环境的恶劣,签了生死状,在不具备安全施工的情况下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将泉水引到村庄。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自我创新突破是马鹿塘精神的重要核心。现在,这种精神正深入禄劝广袤的土地,今天我到达九龙村,看到蜜桃种植基地、撒坝猪养殖基地、车厘子种植基地,全县的扶贫干部、人民群众正铆足劲加油干。禄劝县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产业兴旺发展。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为禄劝的美好未来作了很好的铺垫,我相信禄劝会越来越好。

陈川

在禄劝的3天,我们从早到晚在马鹿塘乡和九龙镇的村村寨寨行走,每走一步,都能与最感人的故事相逢。我遇到了一群快乐的“候鸟”,他们每年春天飞往新疆务工,临近冬天又返回禄劝,欢欢喜喜过个年。我惊奇地看见,一个曾经满街乞讨的中年残疾男子,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并成为恋爱中的男人,获得了应有的自信、尊严和爱情。我还发现了撒坝猪的“天堂”和一种跨越祖国南北的甜蜜果。

这一切都是从禄劝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当代动人诗篇。我们到这里采风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被最动人的故事震撼和教育。

杨杨

在东川,每天让我真正醒来的亮色,并非窗外乌蒙山顶的云雾和光芒,而是心中渐渐堆积的故事和它们的主人。他们从山上来,带着祖辈生命的印记和简陋的家底,永别冻坏庄稼和手指的严寒和缺失安宁的屋顶。他们来到新的家园和学校,开始陌生而喜悦的生活。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背井离乡并非痛苦的诀别,而是命运新的起航和安全着陆。东川的易地扶贫搬迁,虽然时间短、任务重,甚至有工作人员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却改变了穷乡僻壤的老百姓几代人的命运。 

段瑞秋

这次是我第二次到禄劝,这一次活动的意义就是了解脱贫攻坚对于禄劝发展的意义。驱车翻山越岭走过禄劝的多个乡镇和村落,都能在路边、墙上看到脱贫攻坚的醒目标语。通过采风活动,最明确的感受就是禄劝扶贫干部确实是踏踏实实在为民做事。我们与村民接触,我觉得他们的表情、眼神流露出来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感,这也体现在我们第一天去参观的制作肠衣的工厂,那里吸纳了很多残疾人上班,我采访了他们,他们都是腿部有疾病,但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心里很踏实,在工厂上班衣食无忧。这给我的感触非常深,禄劝残联对残疾人的帮扶也非常不容易。

田应时

我是第一次到东川。在我未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总是把它与覆盖在矿山上贫瘠的土地、满目的荒草,以及肆无忌惮的泥石流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东川陶家河谷,当我看到清澈的陶家小河蜿蜒于河谷,以及在河谷的荒滩上种植着绿色生态芦笋,我总会想到沙漠里的绿洲。当我看到在阿旺镇岩头村荒废了十多年的荒地上,六百多亩冬桃种植基地里生长的夏桃,在这五月的季节里,已经开始采摘,我看到村民满心喜悦地收获着他们的希望。在这短暂的3天时间里,彻底地颠覆了我过去对东川一片荒芜的印象。我对这片土地的明天充满了无尽的美好希望,一如满目的绿笋,一如缤纷的蝴蝶,一如满山的冬桃。 

杨家彬

托布卡镇建在山上,我的采访对象就分布在托布卡镇的各个角落,或养豪猪、竹鼠,或养原生态鸡,或种火龙果,或种玫瑰茄,或为脱贫工作录入数据,操心老百姓的琐碎小事。她们娇弱的身躯和时尚的衣着,让初次见面的我有点恍惚,直至走进她们的基地,看她们指着豪猪、竹鼠、土鸡,介绍动物的习性、养殖的方法等,我才想到,这就是她们辛辛苦苦创立的产业,也是凭借这些产业,将村民从贫困的境况中拉出来。

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