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去年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新成效,广大城乡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加快推进文化玉溪建设
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农村文艺“星火工程”、群众文化广场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国楹联文化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玉溪建设。2014年,我市为193个农村优秀文艺队争取到省级补助资金77.2万元,全市共培育文艺骨干6万余人,举办文化惠民演出500余场。
结合“中国梦·云南情”文化进万家活动,着力创作文化艺术精品。目前,由市文化局、市滇剧院重点打造的原创滇剧《水莽草》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最高荣誉奖的剧目。同时,不断打造以聂耳为主题的精品力作,配合文化部和省文化厅促成《聂耳与国歌》的成功编排。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全力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对重点文物的保护维修;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确保文化遗产安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补助3项30万元,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费补助31人共15.2万元。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滇中文化城项目,加快玉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步伐,重点打造陶瓷、青铜工艺品、银饰品、生活铜制品、刺绣、民族服饰等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玉溪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不断提升群众教育幸福指数
2014年,我市将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校安工程建设作为提升玉溪人民教育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创新提出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截至2014年底,全市建成美丽校园55所,校安工程建成校舍848幢81.48万平方米。
围绕“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思路,所有学校都建成校园网并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应用的学科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云计算服务、分布式管理,市、县、学校交互共享的资源服务体系。目前,已完成5所样板学校建设,正抓紧实施第一批69所项目学校建设任务,预计今年5月前将基本完成。
出台了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优秀教师多点执教、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就便入学阳光分班等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将全市18所公办高中学校组建为4个学区进行捆绑发展,确保捆绑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共同提高。组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专业团队,启动教育教学“云平台”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开发。试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
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取消借读生、旁听生,扩大定向生比例为40%,压缩择校生比例为10%,进一步优化录取批次,划定职普分数控制线,截至去年底,普通高中共腾出学位近1200个,全部纳入正式生计划。采取联合办学、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玉溪一中实验中学、玉溪三中国际学校等民办学校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师大附中托管易门一中,进一步扩展优质高中资源。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个人档案,开展教育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回头看”活动。
努力建成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
去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改革新机制,将社会资本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考虑,制定《玉溪市加快发展民营医院的实施意见》,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放宽政策,探索社会办医新模式。
全面启动“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的行政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实行全面管理和运营,全市9个县区的13个县级医疗机构与4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实行整体托管,一体化管理的县区覆盖率达到100%,乡镇(社区)覆盖率达到60%。
强化政府责任,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分配制度,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扎实有效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据了解,自2014年10月起,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单位均已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预计1年内让利群众3840万元。
在健全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我市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实行“一站式”补偿服务,构建起了人群全覆盖、病种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制度,并取消大病救助报销封顶线限额。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将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22个重大疾病纳入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新农合支付比例为70%以上。
全面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团队签约服务和首诊负责制,转变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全市医疗机构的科学监管,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努力建成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