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同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年来,我市涌现了一批生产发展积极,生活逐渐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少数民族新农村。新平县戛洒镇南蚌社区下南蚌村就是其中一个。
见闻:傣族农村呈现新气象
1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新平县傣族群众聚居区之一——戛洒镇。这个背靠巍峨雄壮的哀牢山,面向蜿蜒平缓的戛洒江的小镇格外美丽。隆冬时节,其他地方已万物萧索,这里却绿意盎然。高大的芒果、酸角、菠萝蜜树,成片的甘蔗和香蕉林,包围着星罗棋布的村寨、集镇。这一切沐浴在从哀牢山主峰洒下的阳光里,金灿灿的,格外明亮、静谧,好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在这幅天赐的山水画里有一个寨子叫下南蚌。它属于戛洒镇南蚌社区的一个村民小组,居住着41户197名傣族群众。采访车顺着香蕉林径直行到村口,一个400平方米左右的停车场出现在眼前。下车进村,新修好的水泥路有3.5米宽,能容汽车出入。路两边砌好了排水沟,虽有些弯曲不一,但能让污水顺流出去。路边高大而又古老的酸角树保留完好,沟两边已预留好土地,准备种上芒果。村里除了2户未建新房,其余家庭全部住上新房。已放假回家的孩子们在路边无忧无虑地玩耍,傣族妇女在路边做女红,村里正筹备着一场婚礼,忙着杀猪宰牛。
村民赵美英家的小洋楼正在装修,赵美英妈妈搂着上中学回来的孙女在路边怡然自乐。赵美英妈妈说,之前村里路很窄,没有排水沟,路面很脏很臭。晴天灰尘大,雨天很泥泞。
位于村后的村民白平家,2010年花16万元建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新房,除了小孙子外,家里每人一间房。他说,过去愁于路太窄,一到下雨天摩托车就无法进村,非常不方便。
据该村民小组组长白荣态介绍,村民近年来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养收入模式。他们的土地自己种一部分,出租一部分。剩余的时间用来到戛洒镇上和附近的企业务工。反季节蔬菜种植、土地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让村民人均年收入接近8000元。经济相对宽余了,建新房、买新车、培养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多了。
感受:新农村之变源于观念改变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观念已变。村里18岁至50岁左右的劳动力都到镇上或附近的企业务工去了,晚上或休假才回来,农闲时在家务农的人也去做点临工补贴家用。现在他们为改善生活抓收入,吃饭不再像过去一样慢慢喝酒,甚至一喝就是一天。同样是办婚礼,不像过去大操大办了,村民都忙于抓收入,不会耗去几天的时间前去吃喝。白荣态介绍,该村平均每年的外出务工收入就有20余万元。
让南蚌社区主任皮建清触动最大的是本次改造停车场、修建环村道路过程中,群众的思想工作竟然如此快就做通了。村民们纷纷主动把自家猪圈搬出去让予道路建设,而且投工投劳把路基整平和砌好两边的排水沟。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修好路建好村庄,还想发展农家乐。这也是他们拿出猪圈所占的地来建设环村入户道路的最大动力。白平和邻居一家出半分地与村民置换出修路的土地,新修好的门前的水泥路可容纳汽车进出。特别是在规划过程中涉及该村一直以来的祭祀场地,经过商议最后村民们决定为了长远发展让路占去了大半。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观念的改变。”省食药监局下派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丁天发这样认为。村民陶美琴家,丈夫在大红山铜矿上班,自己也在镇上的酒店打工。家里的6亩地租出去栽香蕉,地租将近1万元,3个人打工收入5至6万元。她说,村里建漂亮了,有政府支持,想尝试着做农家乐。位于村后的白平家门前那条土路已被列项硬化,修完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通往戛洒的二级路。他家门口田园风光秀丽,家门口再种上一些树。畅想着另一条增收路,今年64岁的他充满信心。
思考:群众生产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之一
丁天发说,下南蚌村400平方米的停车场,3.5米宽600米长的环村道路和进入每家每户的入户道路修建花费不足30万元。这在别的地方有可能会花这样的两倍。而且这件事办下来也没有什么拆迁费、工钱等费用。只要是为村里发展,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支持。
采访中,村里的干部群众非常认可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走在村里,来了一年的丁天发虽然没学会傣族的日常用语,但仍然能很顺利地与村民们沟通交流。村民们似乎都知道是这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他们协调来的建设经费。当干部群众表示感激的时候,丁天发真诚地说:“我只是把村情民情向上汇报的穿针引线人。”
记者拨通了新平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王晋生的电话,他说,2013年共有184名干部下派到新平县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他们走访了农户14000余户,记录民情日记4000余篇,完成住村摸底调查报告近300份,制定帮扶目标措施20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600余件,帮助争取建设项目100余项,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总结下来,在我们的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资金,最缺乏的是思路、出路。指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更能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他们是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为群众办了实事、好事,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特别是一些多年未解决的问题,换一个思路去办,难题也就不难了。深入调研民情,多为乡村发展出思路,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尤其重要。同时,在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中,群众的观念、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应作为扶持资金和给项目的评判参考,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之一。像下南蚌这样的少数民族村就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村组干部得力,群众生产积极性高,给予他们项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村寨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