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 推动金融创新 提升服务能力
“十二五”玉溪金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持续推动金融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在保证自身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全市“十二五”各项事业圆满收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金融业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1322.3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623亿元,增长89.1%;全市贷款余额846.2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380.6亿元,增长81.7%。5年全市股票交易量累计达2675.3亿元,累计开户数近7万户,2015年末开户数比2010年末增加2.1万户,增长43.5%。5年全市保险机构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20.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3%。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银行机构2家,获批筹建1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4家,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24家,证券机构4家,保险机构27家,小额贷款公司39家,融资登记服务机构4家,互联网金融机构1家;共有5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其中4家为“十二五”期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机构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支持薄弱环节力度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人民银行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9.7亿元,比“十一五”多投放9.4亿元,有效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23.3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9.2亿元,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112.7%和66.5%。5年累计发放民贸民品贴息贷款11.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85%。2015年全市人民银行下达专项合意贷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至年末,全市共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10.2亿元。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现代化支付系统快速发展,银行营业网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比例达到61.8%;累计建成555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全市有需求行政村全覆盖,让126万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累计建成“刷卡无障碍示范街”7条、“刷卡无障碍示范景区”1个,县域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国库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先后上线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全市实现电子缴税、社保基金电子缴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至2015年末已建成18个信用乡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2.6万户,评定信用户28.49万户;收集中小企业信息档案983户。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制定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办法(试行)》,上线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12363”电话受理处理机制。
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外汇管理部门深入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全力拓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覆盖面,业务总量持续保持高增长,5年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95.8亿元,比“十一五”增加93亿元,增长33.5倍。扎实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改革,2015年圆满完成全市12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投保工作,为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成功推动玉商行、红塔农合行成为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并在全国银行间本币交易市场成功发行了两期同业存单,在全省三家成功发行同业存单法人机构中独占两席。积极支持推进玉商行增资扩股及更名改革,红塔银行即将挂牌。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全市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一港”发展定位,也为全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金融机构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讯员 戴红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