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寻找最美母亲”之季秀珍:小脚老中医的大爱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珠江网 2016/1/15

迎着冬日暖阳,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便到了季秀珍老人家的小院。新旧两排房子交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四合院。院里,一排高过院墙的竹林,零星散落的几颗碗豆苗顶着白色小花奋力上窜。老人站在小屋的门旁,戴着圆圆厚厚的老花眼镜,从花边小黑帽帽沿边“溜出”的头发全是银白。每进入一人,她都主动与大家握手,笑声爽朗。

交谈中,耳聪目明的老人还比比划划。指着家中挂满墙壁的一面面锦旗,分别清清楚楚地说明来历。来得最远的一面锦旗,是贵州人送来的,因为老人帮这家人治好了各大医院都一直没能解决的癫痫病,俗称的“老母猪疯”。

问及身体情况,老人抬起穿在裹脚上的小鞋。“这鞋是我自己做的,花也是我自己绣的。”颇有些得意。能穿针引线,就是最小的针眼她也能轻松穿线,平日里头不昏,眼不花,心不慌。

老人未上过学,不识字,但记忆力超强。老人的儿媳说,婆婆现在的思维能力甚至比年轻一代还强。老人熟记着四百多种中药材的形状、药性,还有近千个配方。专治某一种病的药,老人都会提前磨细按比例配好,装在上百个玻璃瓶或是坛坛罐罐里。由于是磨细了的药粉,不能以药材的形状辨认,又不能直接用文字标注,老人便创造了一个独特方法,在每一个坛罐里放一张她自己剪出的形状各异的纸。在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坛里,放着一张红色硬纸,剪成蛇状,还有扭摆的姿势。老人解释说,并不是有蛇的成分在药里,而胃肠道本来就像条蛇,疼痛的时候便会有扭曲。

她行医、管饭、有时还要送钱

季秀珍,1929年出生在师宗县的帝师故里—葵山,那时还是民国时期。

在她10岁左右的时候,便跟着公公在深山采药了。背着个药篮子,跟在公公的身后,虽是小脚,但健步如飞。虽是山林,但如履平地。那时候起,她也开始记下了各种药材的形状、药性。16岁时,便在指导下尝试着独立行医。那时,父亲是煮酒的,她也可以跟着学煮酒。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一辈子与中药材打交道。她认为,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害人的。中药,则是治病救人。

在帝师故里感受着文化熏陶长打的季秀珍,或许是机缘巧合,也或者是受渗进骨子里的文化气息影响,成年后,她嫁到了又一个文化盛地,师宗竹基—窦垿故里。

到了竹基,季秀珍开始独立门户,独立行医。没有任何广告宣传,门头上也没有牌匾。就是靠人们的口口相传,靠她的为人处事,赢得了信赖,赢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称赞。

她看病,不图赚钱。就在采访的当天,一腿部受伤的年轻小伙到她家看病,老人摸了他的经脉后,找到了“痨”之所在,开了一瓶药酒。而此前,小伙的女儿生病也是老人给开药吃好的。两次三副药,共计10元。老人说:“够本了。中药的成本不高,许多药还是儿女们去山上挖来的。”附近来看病的乡亲有的家庭困难,季秀珍看病抓药后,便分文不取。远路来的,看病后她还做饭招待。实在困难的,不光不收钱,她还给病人回家的车费。作为回报,时不时有人给她送去水果、大米等土特产。有时也有人空着手上门看望她,她说“有这份心就足够了”。

多年前,有人告诉她,村前的地里躺着一名聋哑乞讨者,快要死了。她连忙跑去看,见老者腿脚浮肿,脸色惨白,她急忙回家取药给他包上,并拿来食物、衣物。一段时间后,老者在村里再遇见她,便伸出大拇指对着她咿呀咿呀地表示感谢。

季秀珍为人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甘于付出,不求回报。她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在村里有口皆碑,平日里邻里村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她都会主动伸出热情之手,真诚地帮助邻居排忧解难,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好评。村子里修公路、修寺庙,她捐款共计1500余元。她还经常把衣服、钱粮、水果等物品送到村里贫困户家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竹基村有一户贫困户名叫赵老五,是她经常帮助的对象。近几年,她共向贫困户捐赠衣物、钱粮约5000元左右。

高龄老人仍心心念念琢磨新药方济世救人

那已经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了。当时,季秀珍感觉腹部疼痛,老公带着她到了昆明昆华医院检查,确诊她得了子宫癌且已经是晚期。医生告诉她的家人回家多给她做点好吃,玩点好玩的。那一段时间,她感到沮丧苦闷,甚至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后来她心想“死马当做活马医”,回到家后,她自泡药酒,每天都喝,奇迹却真的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她回到医院切片化验,癌细胞不见了。

医院医生也感到无比神奇,并在她的带领下到山上找来了她所使用的中药材。为让她研究出更好的配方,医生带着她在医院给病人看病,让她在医院抓药,并记下她的配方。随后,医院提出让她留下来工作,月工资30元。在那时,这已经是高工资了。但她最终还是拒绝了,原因是自己在家行医,可以帮邻里乡亲免去很多麻烦和费用。

或许,也正是这次死里逃生,让她对人生、对药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洞察。每天她脑子里想的都是药材、药方,甚至梦里都是药材、药方有关。她还在想着如何研究几个好的新方子,留给后人。

她是一家人的表率和中心

现年87岁的季秀珍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每逢周末,在师宗、宣威工作的儿女们,便会回到老人身边。逢年过节,一大家人便齐聚一堂。老人的勤劳、善良、乐观、尊老爱幼等品质,为一家人做出了表率。每天天不亮,老人的灯都是第一个亮起,磨药的声音总会第一时间唤醒小院的早晨。

对教育子女,老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二儿子说起孩童时的一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天他与小伴一起上山找猪草,由于贪玩,快天黑了还没开始干活。最终,几个小伴便割了些别人家地里的菜叶放进篮子。老人在切猪草时发现了“猫腻”,狠狠责罚了孩子,让他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此时小儿子也想起一件事,那时的热水壶还算个稀罕物,有一天却不小心被他摔坏了,起初很担心被母亲责罚,但母亲听到声响来看后,关切心疼地问“烫着没有,被划伤了吗?”一个劲叮嘱儿子以后千万要小心。如此宽严相济的教育,让子女很小懂得是非,明白事理。

季秀珍的老伴于2010年去世,她与两个儿子住在一起。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用她子女的话说“我们这一家老小全靠母亲有爱,用她开朗的性格和宽容的心支撑着,母亲在家里的位置太重要了”。季秀珍共抚育三男四女,现所有儿女都成家立业。在她的耐心培养下,共有18人(含儿子、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参加工作,他们分别供职于机关、金融、教育、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大都品质、业务出色,分别多次受到本系统和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季秀珍还有一个爱好,她召集村里的老年人,组建起了“高龄舞蹈队”,村委会举办文艺演出,她们时常登台表演,一展老年人风采。近年来,共参加村、乡、县老年演出30余场(次),共获县、乡、村级奖项10余次。采访当天,老人还约来队员们,在她家院子里现场表演。七、八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虽然腰已弯、背已驼,但简单的舞步伴随着欢声笑语让小院充满和美幸福的滋味。 (滕仕矿文 肖兴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