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对全省气象干旱的农业产业影响进行调研——专家开出抗旱“科技处方”

2020年09月11日 10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411



近期我省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多地出现干旱,跟天气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科学应对,减损增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气象干旱的农业产业影响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农业科技指导意见。

春季干旱较常年偏重

对春季采收作物影响较大

2019年2月以来,我省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其中滇中以南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少30%、局部偏少50%以上,滇中的西部、滇西北的东部较常年偏少20%至50%。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气象干旱快速发展期,气候情况总体较常年偏差,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干旱强度总体将较常年偏重,并将持续至初夏雨季开始前。

“目前正值芒果、李子、桃、梨、苹果等水果盛花期及末花期,部分水果开始进入坐果期,由于春季干旱,缺乏灌溉条件的果园已经出现了落花落果现象,新定植的水果幼苗出现叶片萎蔫、树干开裂、植株干枯等缺水症状。”、“受春旱的影响,旱地种植为主的蔬菜作物无法正常耕种,春播蔬菜如辣椒、西兰花、春甘蓝、春白菜、甜玉米等作物面积有所减少。”、“粮油作物方面,麦类主要面临田间杂草、蚜虫、条锈病等问题;受干旱影响,蚕豆、豌豆总干物质产量减少;玉米、马铃薯小春多种植于水利条件较好的田块,大春处于备耕及育苗期,影响不明显;油菜正值收获期,影响相对较小。”

……

专家分析,目前干旱对云南多年生春季采收的茶叶、甘蔗、蚕桑、咖啡、中药材等作物影响较大,对水果、蔬菜、粮油作物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花卉、草莓、猕猴桃、葡萄、魔芋等特色作物多具有较好设施条件或未到萌发期,影响相对较小。

重管理防病害选良种

记牢这些抗旱减损“妙招”

如何科学应对,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专家针对不同作物开出相应的抗旱“科技处方”。

就茶叶产业来说,专家提出,新建茶园时,采用立体复合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加强有灌溉条件的茶区灌溉。利用稻草、玉米秸秆、绿肥等覆盖茶树行间及根部,在茶树行间铺草调节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铺草厚度为10厘米左右。有条件的平地、缓坡地茶园,可用塑料遮荫网遮荫,遮荫网高出茶树蓬面50厘米左右为宜,幼龄茶树可采用树枝遮荫或者搭建遮荫小拱棚。选用液体有机肥进行浇施,增强茶树的抗旱力。干旱期间茶叶采摘应坚持勤采、分批采、适时采的原则,减少留叶量,减少茶树水分的消耗。

对于甘蔗产业,专家认为,可调整种植时期,根据云南自然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秋植甘蔗和早冬植甘蔗。选用“云蔗05-51”、“云蔗08-1609”、“粤糖86-368”、“德蔗03-83”等抗旱甘蔗新品种。调整种植模式,围绕节水抗旱,坚决实行“两改”,一是改甘蔗种前土地翻犁为夏秋翻犁,二是改传统的浅耕浅种为深沟板土深种。推广轻简抗旱栽培技术,开沟、种植、覆膜一气呵成,千方百计利用和保持土壤水分,实现旱作甘蔗丰产高效栽培。

“芒果、李子、桃、梨、苹果等水果正值盛花期及末花期,部分水果开始进入坐果期,加强田间管理是关键。”专家认为,对水果产业来说,应重视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以滴灌代替漫灌、喷灌等传统用水方式;应用树盘覆盖技术,有效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损耗,加强果园管理以减少土壤蒸发与植株蒸腾。

对于蔬菜产业,专家建议,对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可选择小米椒、豌豆、甜玉米、茄子等较为耐旱的蔬菜作物,避免种植需水较大的蔬菜作物,如叶菜类的白菜、甘蓝、生菜、菜心、芥蓝,瓜类的黄瓜、丝瓜等。以旱地生产为主的区域,可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应用膜下滴灌、喷灌等抗旱新技术,完善灌溉条件;种植采用高畦打塘定植,定植口覆细土减少水分蒸发。对于已播种育苗的蔬菜作物,如因干旱无法下地种植的,可将幼苗移入大孔的营养钵培育大苗,待条件成熟再移植大田,移植大田后加强水肥管理,确保不影响产量和品质。对已移植大田的作物,无土膜覆盖的,应加强中耕管理,还可以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目前,水稻、玉米等正处于备耕和育苗关键期。专家认为,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布局、水利灌溉是防止干旱的根本办法。缺水易旱地区,需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提早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宜稻则稻,不宜的则改种旱作物。应选用耐旱、短生育期品种,有条件的地方集中育苗,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

瞄准设施农业数字化农业

着力打造节水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专家提出,云南气候主要是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其中5月至10月的雨季集中了85%的降水量,11月至4月的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季节性缺水情况比较突出。为此,我省农业生产要树立抗旱农业生产的思维,有旱抗旱,无旱备旱,逐步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产业生产体系。

改善农业水利条件, 提高抗灾能力。我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工程性缺水严重,要充分利用我省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元江、伊洛瓦底江、南盘江6大水系的优势,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改变“山下河水流,山上渴死牛”的状况。加大“五小”水利的建设力度,有计划地新建水利工程,做到有水可用,有水能用,努力扩大耕地灌溉面积。

建设设施农业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发展温室花卉、温室蔬菜、温室水果等,采用数字化农业技术,做到精确高效灌溉。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先进的节水管理经验,加大管灌、微灌、膜下滴灌等农业抗旱设施的推广应用,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喷施抗旱剂等科技抗旱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顺天时应地利,进行秋季农业开发。我省冬春干旱,但夏秋多雨,在做好大春农业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光照强等优势,大力发展秋季农业,将冬季农业开发的经验用于秋季农业开发上,充分发挥我省“高原凉棚”的优势,以蔬菜产业为重点,打造新的农业产业增长极。

科学布局生产,实行生态农业规划。我省地形地貌特殊,以横断山脉为主的高黎贡山、无量山以及哀牢山等把我省分成了两个大的气候区,滇西南地区年降雨量大,湿度大,适宜布局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滇中特别是滇东南地区降雨量小,空气湿度小,病虫害发生危害相对减少,适宜布局高附加值的作物。在高海拔地区,要充分发挥“高原凉棚”优势,布局发展夏秋蔬菜产业。在低海拔干旱地区,可大力推进周年有机农业生产,建立规模化的有机高效农业产业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