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网讯(记者 徐武)珠源涌翠,马雄披绿,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4月17日——19日,由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沾益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珠江源·中国艺术行”采风活动走进珠江源。著名画家郭玫综、王阔海老师领衔的12位艺术大师,深入美丽的珠江源、如画的海峰湿地,书写靓丽沾益,描绘珠源大美。
17日,艺术家一行来到珠江源风景区采风。艺术家们详细了解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探寻珠江源头的故事,一路观赏珠江源秀丽的山水,先后参观了有“山、水、树、洞、花”五大奇观的珠江正源、霞客草堂、大树杜鹃花区、伏地松、天下第一罗盘、珠源禅寺、珠源第一瀑、三江亭等10余个景点。每到一个景点,艺术家们都像发现新世界一般,拿出速写本进行创作,一枝花、一位正在看风景的游客、一座亭、一片山……都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4月的马雄山芳菲未尽,不少杜鹃花还在枝头绽放,仿佛在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副院长陈红军走在林间小道,被白色的杜鹃花吸引住,立即席地而坐开始创作。一支钢笔、一个速写本、一双睿智的眼睛,仔细观察之后,便开始作画。在陈老师的笔下,原本已快进入枯萎期的白杜鹃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都说长恨春归无觅处,今天来到珠江源,感觉就找到了春天的所在。”陈红军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
擅长于山水画的王颜钧老师是第二次来到珠江源,由于条件限制,现场无法铺开画卷尽情挥洒,但他每看到一处可以用山水画形式表现的风景,都会在速写本上勾勒轮廓,并细细观察,准备回去之后作画。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在艺术大师的笔下,已然可以看出珠源风景的秀美。“用‘大美’来形容珠江源的风景,再贴切不过。这里丰富的植被、山水结构,都给山水画带来了独特的表现方式,马缨花、伏地松、野竹林等等对丰富中国画的题材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王颜钧老师表示,希望以后有时间再来珠江源长期作画,创作出更多作品。
董玉新老师走了一路、拍了一路也画了一路。“也许是在画室里呆久了,来到珠江源这么美丽的地方,心情真的是很激动。扑面而来的红土地的气息,山风中清新的味道,热情美丽的苗族姑娘……感觉有画不完的题材,用‘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董玉新老师希望能够在沾益采风的这几天,走进苗族村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创作出一些能体现苗族同胞劳动状态、思想以及理想的好作品。
下山之后,在珠江源风景区休息室,艺术大师们迫不及待开始作画,生怕遗忘了脑海中的丝丝细节。珠源翠竹、苗族小阿妹、珠源大地……不论是诗词还是人物、风景画,都描绘了珠源的美丽。
王阔海老师一提笔,就吸引了其他老师前来观摩。只见,王老师手中的毛笔或徐或急,对墨汁调色时浓时淡,或白描、或勾填,一双包含期待的眼睛和一副饱经风霜的脸便跃然纸上。这是要画谁呢?在大家的猜测中,王老师几笔有力的用墨,便呈现出一头栩栩如生的小毛驴,他才告诉大家,要画的正是寻找珠江源头的徐霞客。在大家的阵阵掌声中,王老师继续作画,行囊中的画卷和地图、赶毛驴的竹竿、周边的竹林……将整幅画的气氛烘托得恰当好处。最后题字“徐霞客寻珠江源图”,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来到珠江源,了解到徐霞客探寻珠江源头的故事,感受深切,他追求未知、寻根索源的精神令人感动也值得学习。我就想到了当时他寻找源头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可能就是骑着毛驴,执着地向前走,或许就在一片竹林中,他听到了不远处传来水的叮咚,那可能就是珠江源,于是眼中充满了期待与惊喜,便创作了这幅‘徐霞客寻珠江源图’,既是向他的壮举致敬,也是感谢他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绘画题材。”王阔海表示,将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继续在沾益发现更多的题材,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来到美丽的珠江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