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渝高新区成为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2020年09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重庆晨报

成渝记者在西永微电园公司釆访 上游新闻记者 李化 摄

重庆 高新区

一条路两个区 共绘双城圈

缙云山以东,中梁山以西,中间落了个白市驿。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成渝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从重庆西去成都,或从成都返回重庆,都要在此打尖歇息。

9月,“双城新发现——成渝主流媒体聚焦双城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重庆报道团来到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上,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正如火如荼。

一条有形的通道“升级”

白市驿也是成渝高速公路的起点。作为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速,成渝高速拉近了成渝时空距离,也带来了双方经济文化往来频繁。如今,这条有25年历史的“黄金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动下,迎来了升级更新——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道路由原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由80km/h提升到100km/h,预计明年开工建设。

通道还在不断生长,在成渝之间建起多元神经网络——打通缙云山、中梁山“西向梗阻”。西部(重庆)科学城东西向共计规划35个穿山隧道。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战略性重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成渝两地也将在年内动工建设。成都向东,重庆向西。随着两地高新区内交通发展大提速,可以预见的是,成渝两地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向更“高”和更“新”一路迈进。

百年驿路,今焕新生。

两个毗邻的高新园区

迎来升级的,不仅仅是成渝高速公路。共建西部科学城,现在,成渝两地的路径越来越明晰。

去年4月,重庆高新区迎来升级,承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使命,其直管园范围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从目前的规划来看,西部(重庆)科学城东西横跨5—15公里,南北纵贯80公里,国土空间规划已初步完成。定位于“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将建设面向未来产业、未来生活、未来风景的未来之城。

西部(重庆)科学城范围内共规划布局10条轨道线路,5条快线,5条普线,总长约288公里,未来将在此设立地铁站。

成都,正以“一核四区”总体定位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由成都高新区打造、成都“四区”里最年轻的未来科技城,于近日迎来道路建设重大节点——作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配套道路之一,东一线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于7月底前完成全线半幅道路通车。

双城打通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多无形的通道正实现共通融合。

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重庆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签订合作协议,推进两区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实现“重庆高新交资料,成都高新开公司”。截至目前,通过重庆成渝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发出去的异地执照,已有2家。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专区首席代表江夏说,随着成渝交通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成渝两地市民的异地消费已变得越来越频繁。未来成渝两地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将探索消费投诉互通互调,消费公示互通互认,让两区互动从企业市场监管,落地到老百姓身边。

落地天府新区的四川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落地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的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也正在东西两处架起支点,一边是在5G、游戏、智慧安防等领域发力的“四川鲲鹏”,一边是着眼于制造业的“重庆鲲鹏”,致力于国产化和自主可控,鲲鹏展翅,成渝合力,要为世界提供第二算力。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副总经理马渊说,双城打造的是差异化的鲲鹏生态。未来,两地鲲鹏生态将进行两地联动互动,希望在成渝合作大背景下,两地企业要素参与进来,共同合作。

共绘成渝双城美好圈

同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今年3月以来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共绘一个圈。

今年3月、4月,成渝高新区分别召开“重庆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一次、第二次联席会议”,签署《重庆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制定《重庆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双方将通过实施“六个一”重点任务,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内陆自贸港等建设,合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市场共振方面,两地签订协议,共同探索市场准入合作、安全监管、执法办案等新机制,建立智慧档案管理、查询系统,联网省市,实现两地网上自助查询企业注册档案,打造两地“无证明城市”;在金融支撑方面,双方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推动两地资本开展深层次多方位合作,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促进优质企业双城良性流动。在人才共享方面,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将实现成渝高新区人社信息“两地通”、招聘求职“一点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地认”、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社保卡“就近办”。

此外,6月5日,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和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在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方面签订框架协议,就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文化旅游、退役军人事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达成一致共识,将携手推动两地公共服务事业联动共建、协同共推和发展共享,助推西部科学城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钟茜妮

创业者很年轻 是高新区发展的原动力

成都 高新区

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洒在永安湖上,四周的松树林好似加了滤镜一般在风中摇曳,早起的年轻人在环湖跑道上用晨练开启了新的一天……

昨日,“双城新发现”成都报道团来到成都高新区。32年前,成都高新区从城南神仙树片区2.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开始精耕细作,如今已成长为中国最知名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坚力量的高新区,自然是身负重任,这也是报道团此行走进高新区的目的。

新经济+大数据

成渝新产业看向同一个未来

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内,新建的慢行步道与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大楼一样,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年轻。与这片土地同样年轻的,还有成都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新经济产业。

与全国很多城市都不一样,成都市在2017年成立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局也应运而生。从此,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也成为成都高新区新的目标方向。

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蔡伟说:“成都的新经济基因的确很深厚,这里有充沛的新经济人才,良好的新经济文化土壤,丰富的新经济应用场景。”这个成立了15年的软件园,代表着中国软件园发展的高度,他对自己的话还是很有自信的。

三年时间里,成都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一座城市机构的设置,一定是随着时代产业发展而升级的,这种升级也推动着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发展委之于成都,就像大数据发展局之于重庆。虽然名字不同,却是看见的同一个未来。

2018年,重庆开始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同年11月,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挂牌成立,重庆开始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数字经济产业。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两中心”的定位,成为成渝产业携手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让敏锐的市场看到机遇。

去年8月,腾讯西南总部大厦在重庆启用,今年8月,腾讯全国新文创总部落户成都;前段时间,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牵手成都高新区,就在9月9日,网易文创数字经济产业园也将与重庆经开区签约;还有阿里、百度、爱奇艺等一批新经济头部企业,都将产业同时布局在了双城。

人才培养

让年轻创业者成为产业发展原动力

“成都的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生活却很闲适,所以很多年轻人才愿意来,也愿意留下来。”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给记者列了数字:2019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企业共计5.5万个股东,股东们平均年龄仅为36.3岁,20至30岁以下的股东占比较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成都的创业者越来越年轻,这也是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进对于人才的渴望更多。他说,成都出台的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等若干人才政策措施,让企业在人才招引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现在我们企业有省级人才10余个,成都高新区‘金熊猫计划’人才1人,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根基。”

李进所说的“金熊猫计划”,是成都高新区2018年推出的人才政策,对于全球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而对重点企业引进的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还将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万元奖励。此外,落户、融资理财、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金熊猫”人才也有“绿色通道”。

重庆对于高新人才的渴望与成都一样。近年来,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为重庆新经济发展吸引了大批人才。

吸引人才的同时,从源头培养人才也是重庆人才计划的重要手段。在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余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和科研团队集聚,将为重庆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

采访中,记者还得到了一个新消息。就在本月,四川省将向重庆派出第一批挂职交流干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功能区建设推进处副调研员黄荣澄就是其中一员。黄荣澄说,人才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成渝双方更加了解发展的需求,“以前两座城市竞争大于合作,如今是真正成为一家人了。”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瀚祥 李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