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双城新发现丨成都高新区大力发展的新经济,到底新在哪?

2020年09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游新闻

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撒在永安湖上,四周的松树林好似加了滤镜一般在风中摇曳,早起的年轻人在环湖跑道上用晨练开启了新的一天……

如果不是抬头看见HITGEN、京东方、中国生物等企业的LOGO,我似乎已经忘记正在一座巨大的生物医药城内,而不是在美丽的公园之中闲情雅致。

9月8日,“双城新发现”成都报道团来到成都高新区。32年前,成都高新区从城南神仙树片区2.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开始精耕细作,如今已成长为中国最知名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坚力量的高新区,自然是身负重任,这也是报道团此行走进高新区的目的。

新经济+大数据 成渝新产业看向同一个未来

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内,新建的慢行步道与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大楼一样,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年轻。与这片土地同样年轻的,还有成都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新经济产业。

与全国很多城市都不一样,成都市在2017年成立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局也应运而生。从此,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也成为成都高新区新的目标方向。

在位于成都天府软件园的“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双创服务平台”展示厅内,写着这样一句话——成都,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成都的新经济基因的确很深厚,这里有充沛的新经济人才,良好的新经济文化土壤,丰富的新经济应用场景。”说这句话的是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蔡伟,这个成立了15年的软件园,代表着中国软件园发展的高度,他对自己的话还是很有自信。

你有没有在医联平台上享受过复诊、续方、购药的“一站式线上慢病管理服务”?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你能打到“几杀”?你有没有参加过咕咚的线上马拉松?蔡伟对天府软件园的新经济产业如数家珍。

而另一组数据能更加直观反映成都新经济发展情况。三年时间里,成都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一座城市机构的设置,一定是随着时代产业发展而升级的,这种升级也推动着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发展委之于成都,就像大数据发展局之于重庆。虽然名字不同,却是看见的同一个未来。

2018年,重庆开始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同年11月,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挂牌成立,重庆开始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数字经济产业。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两中心”的定位,成为成渝产业携手发展的目标,同时也让敏锐的市场看到机遇。

去年8月,腾讯西南总部大厦在重庆启用,今年8月,腾讯全国新文创总部落户成都;前段时间,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牵手成都高新区,就在9月9日,网易文创数字经济产业园也将与重庆经开区签约;还有阿里、百度、爱奇艺等一批新经济头部企业,都将产业同时布局在了双城。

人才培养 让年轻创业者成为产业发展源动力

采访中有一个有趣的场景。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科技感十足的大楼下,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来来往往,记者们打趣道:“成都的程序员们和印象中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太不一样了,就是洋气!”

“成都的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生活却很闲适,所以很多年轻人才愿意来,也愿意留下来。”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给记者列了数字:2019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企业共计5.5万个股东,股东们平均年龄仅为36.3岁,20至30岁以下的股东占比较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成都的创业者越来越年轻,这也是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进对于人才的渴望更多。他说,成都出台的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等若干人才政策措施等,让企业在人才招引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现在我们企业有省级人才10余人,成都高新区‘金熊猫计划’人才1人,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根基。”

李进所说的“金熊猫计划”,是成都高新区2018年新推出的人才政策,对于全球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而对重点企业引进的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还将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万元奖励。此外,落户、融资理财、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金熊猫”人才也有“绿色通道”。

重庆对于高新人才的渴望,与成都一样。近年来,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人才政策,为重庆新经济发展吸引了大批人才。

吸引人才的同时,从源头培养人才也是重庆人才计划的重要手段。在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余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和科研团队集聚,将为重庆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

采访中,记者还得到了一个新消息。就在本月,四川省将向重庆派出第一批挂职交流干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功能区建设推进处副调研员黄荣澄就是其中一员。黄荣澄说,人才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成渝双方更加了解发展的需求,“以前两座城市竞争大于合作,如今是真正成为一家人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李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