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浦艳 朱伟文)
近日,区商务委完成对区域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研。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目前,本区制造业企业为640余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材料、都市工业等5大行业。从2016年的运行效率来看,这5大行业区级税收全面上升。受其主导,本区制造业2016年区级税收贡献达1.7亿元,同比增长37%。
据区商务委有关人士介绍,去年制造业的良好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营改增等利好,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本区坚持搭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支撑体系,也直接对“地盘不大、底子不厚”的虹口制造注射了新的“活力素”。
搭建制造业的“四梁八柱”
本区的制造业产业支撑体系包括八个方面,其中,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定是重要一环。据了解,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建立的各类研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统称。“这些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区商务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多年来,本区已引导并协助区内制造业企业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企业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上得到倾斜。
此外,本区还通过促进“产学研用”四方合作、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开展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化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促产业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不断完善上述产业支撑体系,搭起虹口制造的“四梁八柱”,推动虹口制造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呈现出虹口特色,即:从制造向“智造”方向转型、从制造商向品牌商方向转型、以及从制造向“智造+服务”方向转型。
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
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支撑体系,本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具备核心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14家。结合“6+X”产业,虹口制造向“智造”挺进已有鲜活样本。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是住建部认证的综合性甲级建筑设计机构。创盟国际计划打造国内第一家机器人数字建造智能工厂,融合建筑学、机械制造、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等多学科领域融合的创新技术,完成建筑业从设计到建造一体化的产业升级。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中心主要从事军品生产和大宗民品贸易。该中心的“超大超精密圆筒旋转类机架智能制造单元”主要解决加工超大型圆弧形面精密圆筒类零件等问题。该类产品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品牌战略提升自我价值
在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本区部分制造业企业慢慢由制造商向品牌商华丽转身,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导向,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东华美钻于1994年成立,主要从事钻石及珠宝玉石镶嵌饰品;黄、铂金饰品;贵稀金属制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等。东华美钻针对国内珠宝产品设计同质化问题,联手世界钻石巨头戴比尔斯集团,建立了自有的珠宝设计室,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在2010年获得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后,推出了业界独创的81面切割工艺。同时通过一系列品牌战略,加强市场和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在抓牢设计与销售两头的同时,逐渐将生产加工环节从企业剥离。目前,东华美钻已在新三板挂牌,公司总资产超过4亿元,整体市场份额居上海珠宝首饰行业前三位,去年上半年,三级税收同比增长达210%。
“走出去”推动智造嫁接服务
中国制造业企业长期被称为低附加值产品生产商,以及国外公司的签约组装公司。为了改变这种形象,本区企业上海明华电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地“走出去”,向“智造+服务”方向前进,这也成为了明华的制胜之道。
该公司涉足领域从电力产业链上游的发电业务到下游的客户服务,积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的服务。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到消化并进行二次创新,再到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市场,目前公司业务已拓展至马耳他、土耳其等国家,契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据区商务委相关人士分析,本区制造业企业在数量上不具优势,但在质量上越走越高。一方面离不开区位优势,中心城区交通便利,信息流畅通;周边科研院所、高校林立,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材料所、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另一方面,本区近年来营造的技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企业转型发展搭建了好的平台,“以此势头,未来,本区将大踏步进入‘智造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