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区残联搭建康复、就业平台助力残障青年重燃梦想“致青春”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8/6/27

(记者 顾俪)

图为潘静带领“希望之家艺术团”进行表演。

他们原本四肢健全,却因飞来横祸失去了行走能力。绝望一度是他们唯一的心情写照。这些脊髓损伤的青年们原本打算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度过余生,直到区残联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从绝望中被拯救的人生

“区残联拯救了我的人生。”今年36岁的孙科弥因为一场车祸造成胸7、8、9完全性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在轮椅上已经坐了18年。由于车祸发生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受伤后的14年,她几乎没有出过家门。孙科弥说,自己就像是个大婴儿,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全要靠父亲和亲戚照顾,生活都没有了希望,她仅仅是为了父亲才维持着生命。

但是,这样的状态在4年前终于出现了一丝转机。区残联安排孙科弥进入阳光康复中心进行免费的康复训练。进入阳光康复中心后的孙科弥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本,她以为自己这辈子只能依靠别人存活,没想到康复训练可以让坐在轮椅上的人做到完全自理。

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孙科弥学会了在轮椅上独自洗澡,再也不怕大小便没有知觉,即使是上出租车也能独立上下车。在区残联帮助下,跨出第一步的孙科弥很快又报名参加上海开放大学的声乐表演专科,并于2016年底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弥补了她因为车祸没能读完大学的遗憾。

两年间,孙科弥完成了第一次蜕变,但这还远远不够。当区残联工作人员询问孙科弥是否愿意参加工作时,孙科弥惊呆了,自从坐上轮椅后,就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还能像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2016年底,孙科弥在区残联的牵线搭桥下进入上海和平眼科医院,负责企划文案工作。多年没有和社会接触的孙科弥,一开始进入职场十分不适应,身边也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孙科弥有些着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拨打了区残联理事长王业红的电话。没想到,这一通电话,拉近了孙科弥与王业红之间的距离。孙科弥说,王业红在电话中就像自己的亲姐姐,不仅分析了企划文案这一职位的工作要领,还分享了很多自己在职场中的工作心得,有时候,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这让孙科弥觉得,王业红就是自己除家人外最坚强的后盾。

能自理、有文凭、会赚钱,在区残联的帮扶下,孙科弥从对生活不抱希望到对人生有了新的期待。据悉,孙科弥在工作中的积极表现还感染了用工单位,上海和平眼科医院已向市残联捐赠残疾预防专项资金100万元。

在轮椅上重燃舞蹈梦想

带领艺术团全国巡回公演、自驾出行7000公里、在巴厘岛深潜......你能想象这是一位胸部以下毫无知觉的高位截瘫伤者的生活吗?现年30岁的潘静6年前因为车祸造成脊髓损伤,从被医生判定终生无法行走的那一刻起,这个家人朋友眼中的“开心果”彻底变了。潘静不愿配合医生治疗,她觉得连上洗手间都要别人帮助的自己像一个寄生虫。

潘静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瞒着潘静去办了残疾证。区残联很快让潘静参加了区中途之家(现“希望之家”)培训班。在培训班中,潘静在老伤友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下,学会了生活自理。在一次区残联的文艺汇演前夕,潘静脑海里突然浮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坐在轮椅上跳舞呢?原来,在车祸前,潘静是一名街舞爱好者,08年还参加过“康熙来了”上海演出会。当很多老伤友得知潘静的想法后,都摇了摇头,因为这史无前例。潘静告诉记者,在轮椅上跳舞的一般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脊髓损伤的患者是没有腰力的,所以要完成舞蹈动作会特别吃力。但是潘静的想法获得了区残联的支持,并安排治疗师辅助潘静排练。经过一番努力,潘静终于成功了。她在舞台上表演的处女作“我是一只小小鸟”,也是脊髓损伤患者第一次公演舞蹈。

为了将潘静的这份“正能量”传递给更多脊髓损伤伤友,2014年,在区残联的号召下,潘静组建了“希望之家艺术团”。如今,潘静和她的艺术团团员们每个季度都会在全国巡回演出,她说,自己被残联重新唤醒了梦想,接下来,希望能借此鼓舞更多脊髓损伤伤友,让他们知道,即使终生不能站立,人生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