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获评“2018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9/8/21

(记者 张燕丽)

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完全开放式、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何家宅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但多年来该小区从未发生一起灾害性事故,更在日前荣膺“2018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这得益于街道在将物联网融入社区基层治理时,对我们老小区的‘倾斜’,我们在综合减灾工作上也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管理机制。”何家宅居委会主任张刚说。

物联网盯牢安全隐患

何家宅小区大多数居民楼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还有几幢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楼房,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使得何家宅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小区。此外,辖区内有两所敬老院、一所幼儿园、一所社区卫生中心等,再加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东至中山北一路、南至花园路、西至水电路、北至广中支路,整个小区好似附近区域的“中庭”,成为周边居民往返虹口龙之梦商场及轨道交通3号线、8号线的“必经之路”。

张刚介绍,何家宅有2340户居民,户籍人口4800余人,常住人口约5700多人,本身人口密度就很高,加上每天途经的人员,人流量较大。这样的状况让小区的安全管理成为一大难题。为此,广中路街道以“美丽家园”建设、“六无”创建等,降低小区内的安全隐患风险。同时,街道在对辖区内进行物联网建设时,把何家宅列为了“重点对象”。小区的4个主要出入口都安装了高清探头,能够清晰地进行人脸识别和车牌识别;楼道口的防盗门上还安装了门磁系统,可以监测防盗门的闭合情况;并且,楼道每一层都安装了烟雾报警器,可以监测楼道内烟雾情况;消防通道口也安装了地磁系统,如有车辆违章占道停放在消防通道,将会及时报警,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

居民从楼上私拉电线到楼下给电瓶车充电,这在老旧小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过,记者在何家宅小区内走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有智慧停车库,在里面充电安全又方便。”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目前,何家宅小区已有2个智慧停车库投入使用,采用刷卡门禁系统,安装了可投币、可扫码支付及会自动切断电源的充电装置。为进一步保证安全,街道还在车库内安装了电弧灭弧、24小时监控和烟雾报警设备,并且增加了自动喷淋设施,确保相关人员能第一时间知晓风险并介入处置。

居民成为防灾志愿者

现代化的技防设备提升了何家宅小区的安全系数,而由上至下的“人防”也成为加强小区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每天早中晚,总能在小区里见到防灾减灾志愿者巡逻的身影。目前,已有100多位居民成为小区防灾减灾志愿者,他们是何家宅综合减灾工作小组的“中坚力量”。何家宅综合减灾工作小组由党组织、居委干部、物业、民警、党员志愿者和楼组长代表等人员组成,下设联络组、宣传组、应急组和志愿组,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浓烟四起,居民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排着队有序地撤离出楼道,一场消防演练正在何家宅小区内开展。像这样的消防演练、灾害疏散撤离演练、自我急救等,每年都要在何家宅“上演”多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体”是居民,为此,综合减灾工作小组下设的宣传组和联络组,结合季节性灾害特点,定期组织居民参与防灾演练和防灾技巧培训活动,包括逃生训练、灭火器的正确使用等,还会以专题讲座、互动问答、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定期向居民们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以提升居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居民自治的积极性被调动后,“楼道堆物”这一老旧小区“顽疾”在何家宅小区“不治自愈”了。何家宅综合减灾工作小组发现,原来居民们在自治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减灾防灾意识,使得小区内楼道堆物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