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做好垃圾分类 川北街道有妙招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9/5/10

(记者 殷建华)

“厨房垃圾桶里是湿垃圾,门口的纸箱里都是干垃圾”。家住虹叶花苑的蒋阿姨年逾八旬,每天却坚持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她说:“每天拎下楼就可以分别投放到干、湿垃圾桶了”。近日,四川北路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总动员,机关干部靠前宣传、中小学生上街活动,居委干部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积极投身“新时尚”旋风中,蒋阿姨这样自觉垃圾分类的社区居民正变得越来越多。

机关干部变身“垃圾分类指导员”

每月15日是四川北路街道垃圾分类指导公益日,8点至9点是居民上班扔垃圾的高峰时段,机关干部站在垃圾厢房前,全程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事听起来很新鲜,但工作人员却丝毫不含糊,“你今天没分,我帮你分掉,你看,明天我们再自己分,可以吧?”暖心的话语,让居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指导。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所有部门工作人员都能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街道从4月份开始,组织机关干部每月定期走进社区,直接和居民面对面沟通,指导垃圾分类。一位机关干部表示,上岗以后发现很多居民对这项工作还是很支持的,但也有一部分租户跟邻里沟通较少,成了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今后要一起寻找到破解方案。

“一老一少”助推社区宣传

最近,多伦居委常常飘来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的旋律,细听歌词却是“……泔脚瓜果皮收进湿垃圾、化学易燃爆轻放有害里、纸塑玻金纺放进回收里……”蒋淑君阿姨是居委文宣组的小组长,在居委干部冯怡的指导下,她带领文宣小组的几位老人一起填词、排练,“垃圾分类口诀朗朗上口,加上优美熟悉的旋律,适合居民们传唱”,她希望“将垃圾分类新时尚大声唱出来”,带动大家一起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四川北路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则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时间一起走上街头,纷纷扮演起垃圾分类宣传员的角色。他们将宣传重点放在了餐饮店、食品店、便利店和水果店,向商户们发放宣传单,宣讲干湿分类的重要性。同学们说,这些地方会产生大量的湿垃圾,如果这些商户能够做到干、湿垃圾分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反对“撤桶”到自觉分类

7月1日,上海将步入垃圾分类强制分类时代,居委干部们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目前已进入了“实战状态”——撤桶。虹叶花苑是川北街道的第一个试点单位。

虹叶花苑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商品房,由3栋30层的高层、9栋6至7层的多层房屋构成,小区内有850户居民。原来,为了方便居民,物业在各层消防通道处都安放了一个垃圾桶。小区内只有一个两网融合点位,适应垃圾分类需求,楼道是“增桶”还是“撤桶”?这个问题成了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柏年麟的一块“心病”。“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增桶是长痛,撤桶是短痛”,党总支多次召集居委会和朕华物业、业委会开会,倾听民意、反复权衡,最终决定“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撤桶”。

4月18日,邢长居委正式开始撤桶。在撤桶前一周,居委会开始拉宣传横幅、挨家挨户发放告知书,大部分居民都表示能够理解,但也有的居民反应比较激烈。微信业主群里,一位居民激动地表示:“老年人行动不便,要求在楼层内增桶”,少数居民也跟着抱怨了起来。柏年麟为此失眠了好几晚,他左思右想,最后召集“三驾马车”又坐了下来,一起商量如何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能顺利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柏年麟带着物业经理宋瑛、业委会主任黄少梅上门去做思想工作,“从垃圾围城的环保形势、中央政策到上海的规定,我们跟老人一一沟通”。经过两次沟通,这位老党员被他们的诚意打动了,不再坚持“增桶”的想法。另一路工作人员上门征询不同意见居民的想法,“只要一层楼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并与物业公司签订承诺垃圾分类的承诺书就可以增桶,三次垃圾分类不合格,物业有权撤桶”。有意见的居民也接受了这一方案,最终十个楼层增加了垃圾桶。对小区内年纪大、下楼确有困难的居民,朕华物业免费提供上门收垃圾服务。“撤桶”风波终于平息了。4月18日、19日,百余只垃圾桶顺利撤出了楼道。

考虑到有的居民从家门口走到两网融合垃圾厢的距离比较远,物业又在各栋楼前增加了垃圾分类微更新点位。朕华物业经理宋瑛表示,经过近半个月的观察,小区居民基本适应了垃圾分类的要求,垃圾分类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