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传彬)
“实在太感谢陆医生了,他可是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救命恩人啊!”刚一见面,广中路街道的居民赵阿姨就打开了“话匣子”,对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陆勇更是赞不绝口。
服务项目精细化居民得实惠
今年已经72岁的赵阿姨虽然看上去还很年轻健康,但常年被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缠身”,用药不断,年初的那次摔倒更是十分危险。原来,那天独自在家的赵阿姨从壁橱里取衣服的时候不慎脚滑,直接后仰着摔倒在地。赵阿姨说:“摔倒以后,我昏迷了半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醒来后也没感觉身体有什么问题,就该干嘛干嘛去了,完全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两天后,赵阿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陆医生配药,在闲聊中向他说起自己摔倒的事情,考虑到老人平时就患有多种慢性病,陆医生便建议她马上去做一个脑部的CT检查一下,早已和陆医生熟识的赵阿姨很“听话”地去附近的建工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发现颅内已有积血。“幸亏听了陆医生建议,由于发现的早,我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又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脑内的积血就完全消失了。要是再被我那样耽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的亲家公就是因为脑出血,现在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靠营养液度日。”赵阿姨心有余悸地说道。
赵阿姨还告诉记者:“虽然陆医生人很年轻,但给我们这些老人看病时十分细心,总是耐心地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平时也及时提醒我们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哪些服务项目,一共有169项呢,我上次脑出血的情况就属于其中的脑卒中服务。”
赵阿姨所说的169项服务,正是区卫计委结合市相关文件制定实施的《虹口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服务项目管理及考核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内容。据了解,区卫计委按照本市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全市基本项目指导目录,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虹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明确政府财政保障投入范围及居民可获得的服务内容。然后根据本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以高标准为指引,对各项服务予以标准量化,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可对比的衡量标准(即标化工作量),共计7大类169项。两者相互结合,构成《标准》的全部内容。
新机制让管理更加优质高效
基于《标准》中7大类169项基本服务项目的标化工作量,全新的运行机制——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绩效分配机制等也应运而生。
以往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是按常住人口拨付的预防保健经费为主,但随着本区旧改工作的深入推进,辖区内常住人口呈现“南降北升”的趋势,且服务人口年龄结构、慢性病的发病情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人头拨付的财政投入方式已很难适应日益变化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新的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年标化工作总量、单位标化工作量财政补偿标准等因素,合理核定区级财政投入的补偿金额,在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性运行的同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而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实践中,一个家庭医生团队负责签约服务2500名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但管理效果并未与家庭医生薪酬直接挂钩,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新的绩效分配机制则在根据基本服务项目标化工作量合理核定工作负荷的基础上,将医务人员的服务类比为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各类产品都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看各个产品的质量,然后根据产品的数量、质量系数等计算其劳动所得,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薪酬分配机制,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积极性。
与此同时,区卫计委建立基本服务项目标化工作量的考核体系,围绕服务内容、效率内涵、运行质量、社会成本四个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核定,在确保激励效率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和行为规范。
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标准》的实施,不仅明确与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而且还确立了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和依据,将有力推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的现代管理制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