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湾镇街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创文工作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9/8/26

(本报记者  齐传彬)


捡拾散落在沿街路面的各类垃圾、劝导非机动车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帮助社区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日前,江湾镇街道的主次干道和社区里弄迎来一群肩背蓝色背篓、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创文”工作注入新鲜动力。他们,也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小背篓”。


从“不相信”到“帮忙干”


下午5点半,忙完当天工作的江湾镇街道图书馆馆长徐益虹并未着急收拾东西回家,而是带着背篓、马甲、钳子等“装备”,出发前往新市北路(丰镇路—场中路),开始了自己的“小背篓”志愿服务工作。


记者注意到,新市北路(丰镇路—场中路)的长度虽然只有短短数百米,但沿线分布着众多餐饮商铺和江湾医院、江湾公园、66路公交车终点站等人流密集点位,再加上5点半之后的城市晚高峰,随手乱丢垃圾、横穿马路、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相对较多。只见徐益虹来回奔走于道路两旁,不时将路人随手丢弃在路面上的食物、纸巾、烟蒂等垃圾,分类捡拾到背篓中事先准备的塑料袋里。与此同时,她不断观察道路两旁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一旦发现有人准备横穿马路,第一时间出声劝阻。


街面整洁、交通文明是城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徐益虹说,其实,道路上行人车主的素质明显比以前高了,大多数市民在经过劝导后,都能马上改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但最令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小背篓”们的工作。


原来,徐益虹刚开始在新市北路(丰镇路—场中路)做志愿服务的时候,不少市民认为这是搞一搞“形式主义”的作秀,坚持不了几天,有时还会嘲讽几句。但看见她和队友们在这里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来往往的市民终于“承认”她们是动真格、干真事的,对她们的态度也明显好了很多。“看见我们正在将乱停乱放的非机动车搬至指定区域,不少男同志会来搭把手;有时天气太热,路边的商家会主动邀请我们进去吹吹空调,休息一下……”


领跑居民区新时尚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申城迈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但如何在《条例》实施前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居民心中?如何帮助居民主动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一位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居委干部坦言:作为老城区,每个小区的情况各不相同,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难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各居民区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伊始,一批又一批“小背篓”主动站了出来,“我们退休在家,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宣传引导工作可以交给我们来做。”家住丰镇路的张阿姨便是“小背篓”中的一员。她说,搞好垃圾分类是“利在千秋”的大事,每个人都应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忠烈小区,刚开始推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时,曾遭到部分居民反对,甚至有人直接在垃圾投放点位旁边大发脾气。为了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居民区的“小背篓”们自发组成垃圾分类宣传队,不仅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而且轮流值守在垃圾分类点位旁边,手把手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对于小区内年纪较大的独居老人、孤老,“小背篓”们则定时上门分类收运。“虽然新配备的四分类垃圾桶容量比之前的垃圾桶要大,但《条例》正式施行时,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每天产生的湿垃圾桶数也增加了近一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夏绣凤说。


如今,“小背篓”志愿者服务队伍已遍布街道33个居民区,人数逾千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街道将继续发挥“小背篓”扎根社区的优势,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动员、社会组织协同、志愿者参与的美好环境治理体系,打造具有江湾特色的“创文”品牌。同时,针对各居民区的工作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探索形成“一居一方案”“一小区一对策”,努力在辖区内营造美好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共筑美好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