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里眼顺风耳”嵌入社区管理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8/5/24

(记者 张燕丽)

上午10点,花园路上一家水果店的店主把几个水果筐拉到了路面上,不出5分钟,他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一条署名为“广中路街道”的短信:“街道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提醒,您的跨门营业行为已违反《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请在收到短信通知5分钟内自行整改,谢谢。”

两地相距一公里多,街道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是如何知晓他有跨门营业行为的呢?原来,此处安装的无桩“电子围栏”感应到店铺门前空间被占用,并立即在综合管理指挥平台上发出警报。

精确发现协同发力

无桩“电子围栏”是物联网感应设备的一种,在广中路街道,类似的物联网感应设备已安装了3000个。从人流量电子计数、消防烟雾感应、消防通道占物地磁感应、消防水压监测、电梯运行监控、垃圾箱满溢监测、井盖疏通计时打卡、水位和有害气体检测,到环卫保洁清扫巡更、社区养老服务等一应俱全,这些被应用于32个社区生活场景中的物联网感应设备,就好似社区的“千里眼顺风耳”,承载着社区的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功能。

记者在广中路街道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看到,大屏幕上不断有数字在跳动更新,不断有各种实时街景街貌被切入。在这个综合管理指挥平台上,网格中心、综治中心、应急中心、物业中心等管理服务资源实现了统一指挥和调配。

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弹窗:水电路1013弄2楼烟雾报警器发出警报。工作人员马上切入并放大这里的视频画面,这是一处居民楼,门洞口并无异样,因楼层内无视频监控,现场工作人员马上把该信息传达至附近路面的巡查人员。2分钟后,巡查人员发回了反馈信息:“有居民在楼道里烧锡箔纸,我们已经制止。”显而易见,依托物联网感应设备搭建而成的综合管理指挥平台,让问题发现得更为快速、处置得更为高效。

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管理指挥平台打破了传统的科室建制,街道房办、城管、市场监管、交警、派出所、市容所、居委会、作业保洁等因此形成合力,在今年的“六无”创建中,“协同作战”的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取缔违法经营为例,有居民通过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反映广灵一村15号存在违法售卖肉类产品的情况,平台接报后,立即安排当日值班单位城管中队牵头,市场监管所、派出所、房管办、居委会派员共同开展综合整治,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收缴、查封、立案等执法流程。

问题导向高效使用

社区里有了问题,居民常常不知道到底应该找哪个部门来解决。如何家宅小区一处化粪池时常会有粪便涌出地面,臭味熏天。居民们跑了半天,也没搞清楚究竟应该找物业公司还是找市容所来解决这个难题。街道得知后,先找来市容所工作人员清理化粪池,再要求物业公司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疏通。如今,该化粪池井盖上安装了一个小小的芯片,既能对井盖疏通计时、打卡,还能实时对化粪池内的水位、有害气体进行监测,从而杜绝了粪便外溢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

“这些感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可以让更多社区隐患还没冒头就已经得到控制。在选择设备安装点时,我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街道实际,从亟待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着手,合理规划物联网感应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多幢高层建筑的消防栓安装水压监测设备;在虹口龙之梦商场安装人流量电子计数设备;在部分居民区安装二次供水水质检测设备;为孤寡老人安装水表远程监控……作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街道之一,如今,这3000个物联网感应设备,已在广中路街道实施精细化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介绍,目前街道正在试点户外大型广告倾斜感应设备,未来还将引入事务受理人脸识别叫号设备,并计划把市民云、驿站服务功能、“一点通”等全部整合到综合管理指挥平台,让整个社区变得越来越“会感觉能思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