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老娘舅”有了“专职导师”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8/4/11

(记者  顾俪)

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如果有人民调解员做“中间人”,不仅能让邻里关系稳定和睦,还能为当事人省去不少费用。为了让社区的人民调解员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虹口法院与区司法局展开了近两年深度合作,着力打造了一支专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拜“一字师”学真本领

“事实调查和证据依据都是空白的,整个笔录加起来才三十多个字,社区人民调解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虹口法院特聘专职人民调解员郭杰在参与了第一次全区范围调解案件专项检查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虹口法院与区司法局联手对全区的人民调解员开展了“大锅菜”式的培训,但由于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首次培训的主题定位于最基础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

在培训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过程中,郭杰渐渐发现,绝大部分的人民调解员并不是因为态度不认真,而是因为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写一份主文规范的人民调解书。比如在一起因房屋漏水导致的邻里纠纷中,调解员明明很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在案件受理登记表中却只是泛泛地写了“楼上漏水”四个字。郭杰进一步询问该案调解员,是什么部位漏水?漏在楼下哪里?漏水导致楼下哪个方位的墙体损坏?经过这么一问,该案的调解员立刻明白了什么叫正确描述案件。针对这一情况,郭杰在培训中反复强调,调解员不能因为自己心里明白,就不在调解笔录中精确记载相关细节。郭杰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培训和检查,现在调解员的调解笔录事实部分至少有一页多,再也没有记录不到位的问题了。

导师下社区“开小灶”

“大锅菜”式的培训,让社区调解员的文书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要成为处理社区纠纷的“多面手”,提升空间依然不小。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周慈良就在培训后接到了多个街道的电话,原来街道就“物业相邻纠纷”“老年人权益保护”等常见社区纠纷,向周慈良要求是否能开展“点菜式”培训。“点菜式”培训可以针对性地提升调解员处理社区纠纷的能力,于是虹口法院有求必应,组织多名优秀法官和优秀人民调解员,赴街道社区开展多场法律专题讲座和以案释法活动。

在专题讲座搭配实训教学中,周慈良成为了一名“法言法语捉虫导师”。他发现,很多社区人民调解员有随意使用法言法语的现象。周慈良举了一个例子,监护人这一概念在法律上就是“监护人”,没有其他衍生的含义,但是很多社区人民调解员将监护人写成“法定监护人”,在是不正确的。此外,在一起业主家花盆落入楼下幼儿园的案件纠纷中,社区人民调解员将受侵害方写成了幼儿园负责人,但实际上主体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幼儿园”。周慈良说,不能小看这一点点差错,主体一旦错了,就会影响整个调解协议的效力,让之前辛苦的调解工作白忙一场。经过十多次法律专题讲座和以案释法活动后,社区人民调解员对于法言法语的掌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专业挂职培训锻炼

多年来,为了让一线的社区人民调解员能够与法院特聘专职人民调解员一样,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法律服务,虹口法院与区司法局已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让社区人民调解员进入法院一对一深度学习。

据悉,去年虹口法院与区司法局共组织3批共30余名社区调解员到法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挂职培训锻炼。记者从虹口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了解到,这项服务是培养社区调解员的升级服务。社区调解员可以旁听法院各类诉讼案件的审理、调解与裁判,与法院特聘专职人民调解员共同办案,调查取证、参与调解。在一个月学习期满后,导师们还会让学员作案件回顾并写出小结。通过这样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式,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