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传彬)
今年中秋节,春阳里居民陈敏新一如既往地办起了家庭聚餐,只不过,亲戚们终于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排队”上桌了。春阳里改造后,陈敏新家焕然一新,陈阿姨也特地重新买了一套家具,包括一张可供多人用餐的伸缩餐桌,称心如意地住进了“新家”。
去年12月底,作为上海首个完成内部整体改造的里弄房屋,包括陈阿姨家在内的46户春阳里更新改造项目首批试点居民,拿到了新家的钥匙,彻底告别厨房合用、马桶相伴的日子。“本以为只是在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中才能看到的场景,没想到全部在自己身上变成了现实。”陈阿姨说。
老房有喜 新时代的阳光照进老式厢房
“春阳里”北临周家嘴路、西为溧阳路、东为梧州路、南靠余杭路,主要建造于1921年至1936年,是典型的上海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属本区历史风貌保护街坊。房屋多为二层,部分带三层阁楼,建筑面积逾1.5万平方米。在外地游客看来,这些极具上海特色的老建筑也许是别样的风景,但对于住在里面几十年的居民来说,就不那么享受了。“家家都在用马桶、痰盂。每天早上,各种金属碰撞声不绝于耳。楼上楼下违法搭建众多,一楼的房间整日见不到阳光,大白天也要靠电灯照明……”陈阿姨说,自己嫁到春阳里已有三十多年,对住房条件的改善也盼了三十多年,买不起房子,也不舍得离开这个老式厢房。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和更新思路的“升级”,本区在保护历史建筑过程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演进。2016年,本区启动了春阳里风貌保护街坊更新改造试点项目。项目由市、区财政共同出资,通过外立面保护性修复,在完整保留春阳里石库门历史风貌的同时,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整体改建升级。整体改造完成后,居民仍搬回原地居住,尽量不破坏老式石库门所特有的生活气息。
如今,严重破旧老化、违法搭建遍布、多户居民共同出入一扇大门的老式厢房已成为过去式。“新家”里,干净整洁的橱柜灶台,白色一体式的独立卫浴,色彩亮丽的木制家具一应俱全……升级改造后,曾经奢望的阳光照进了昔日昏暗的厢房,更温暖了老虹口人的生活。
多方协作 帮居民算清旧房改造这笔账
据悉,首批试点改造的46户居民房,成功实现了六项功能改造,即“厨卫独用、防虫防潮、楼梯便利、管线落地、结构加固、防火提升”。但这种在全市率先试点推行的房屋升级改造项目,起初在春阳里并不受居民“待见”。
一位居委干部直言,当时,看着周边许多地块陆续实施了旧改,春阳里的许多居民也一直期待着旧改,对政府提出的留改拆后回搬的方案,不少人在刚开始是抵触的。为此,北外滩街道成立了群众工作组,配合居委干部一户户上门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让居民明白风貌保护街坊是不可能拆的。同时,设身处地为居民算好“城市更新的趋势账、政府投入的经济账、生活便利的实惠账”,逐步引导居民转变观念。
为确保改造后的房屋既保留原有历史建筑风貌,又能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区房管局、北外滩街道特地聘请了有着丰富历史建筑设计工作经验的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专业设计师。房屋改造前,设计师逐户上门走访测量,争取让改造方案在最大限度上实现“私人订制”;设计方案初稿完成后,设计师每周都会抽时间“进驻”居委会接待居民,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对方案进行合理调整。陈敏新告诉记者,当时,由于自己和年过七旬的丈夫夜里上下楼梯不方便,就希望在自家卧室内也安装一个抽水马桶。设计师数次修改方案,找到合适的安装位置,满足了她的需求。
记者从区房管局了解到,除首批已成功试点改造的46户居民房以外,二期176户居民的房屋升级改造工程正有序推进中,预计年内完工。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区房管局将继续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原则,通过内部整体改造、成套改造、拆落地改造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老旧房屋厨卫合用、破损老化等问题,让更多老宅居民过上期盼已久的“新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