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燕丽)
辖区内的孤老看病有专人陪同、住院有专人探望,因失独而悲伤厌世的人员有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小区组建业委会有法律工作者、物业指导师等参与指导。本区凉城新村街道通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缓解了街道、居委人手不足和缺乏专业人员的困境,更让辖区内的“特殊人群”获得专业、贴心的服务。
结合需求引入“第三方”
2011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中规定,街道办事处要承担起落实辖区内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工作制度,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组建、换届改选和日常运作的任务。但在实践中,因街道、居委缺乏专业人员及足够人手,加之居民利益诉求又日趋多元,一些小区在业委会组建和运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
街道意识到,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有一支中立又专业的团队介入,但当时遍寻上海都没有这样的机构。经过多番走访、调研和讨论,最终,一家由政府资助培育产生的社会组织——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在凉城正式成立,配置了包括社会学专家、律师、物业行业协会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团队,在各住宅小区承担业委会改选、组建运作以及物业服务达标补贴等工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仅仅在近半年的试运行期间,“新家园”就帮助凉城新村街道8个售后公房小区进行了业委会换届改选、1个小区组建业委会。“新家园”以第三方身份介入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事务,改变了传统体制下街道、居委大包大揽的现象,优化了社区综合管理效能,促进了社会发育,激发了社会活力。
“新家园”运行至今,服务范围已从凉城扩展至整个虹口,涉及402个小区,提供的服务延伸至业委会组建后的规范化运作、物业服务企业的测评、化解住宅小区物业矛盾等。
类似“新家园”这样结合街道实际需求,为破解社区治理中的“痛点”而培育的社会组织,在凉城还有好几家,如牵手社工事务所、宏城优抚社工事务所、凉城老年协会等。
培育“带头人”提供好服务
街道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区居民,因此,在培育一家社会组织之前,街道在“带头人”的选择上也颇为慎重。
2011年,凉城街道发现辖区内失独家庭的数量呈增长态势,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服务还只限于常规的节假日慰问等。“我们希望给予这样一个群体更多心灵上的关注,比如心理疏导、干预等。”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社区管理中有这样的需求,但市场上又并无合适的着眼于为失独家庭服务的机构。有了“新家园”的“珠玉在前”,街道决定依靠自身力量去培育这样一家社会组织。谁来做“牵头人”呢?街道想到了孙祥英。孙祥英原先是一位居委会主任,热心果敢的她在居民心中颇有威望,工作能力也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更为重要的是,她有过为多个失独家庭提供帮助、服务的经验。
“领导和我说了这样的想法,问我愿意不愿意去做。说实话,我犹豫过。我在居委会也会接触到这样的人群,工作不好做啊!”思虑过后,孙祥英却还是接受了这个挑战。事务所注册、人员招募,进行“沟通技巧”“心理辅导”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在街道的帮助和扶持下,在孙祥英的努力下,牵手社工事务所正式启动。
事务所成立以后,服务过的失独人员越来越多。这样一个专业的社会组织,通过工作人员的用心、尽心和耐心,让失独人员渐渐打开心扉,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我们事务所叫‘牵手’,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政府的关怀政策及时送到失独者手里、心里。大家一起全力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为他们送去亲情般的温暖。”孙祥英说道。
和孙祥英一样,如今活跃在凉城的这几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大多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善于也乐于和社区居民打交道。宏城优抚社工事务所的负责人陆明秀、情暖晚霞”项目负责人叶永洁都曾是一名服务基层的“小巷总理”。
目前,凉城新村街道培育和扶持的社会组织已涵盖社区事务、慈善救助、社区维权等多个领域。街道还专门在位于凉城路上的第一市民驿站内开辟办公空间,免费提供给这些社会组织,既便于他们互相沟通、交流,也让居民在有需要时“找得到人”。近年来,这些社会组织为凉城的居民提供了专业贴心的服务,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