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传彬)
攻坚克难,虹镇老街、张桥等棚户区“代言人”相继消失;党建引领,灵活多元的旧改新机制逐步建立;“硬件软件”同步走,彩虹湾功能设施愈发完善……自2012年以来,虹口已完成旧改征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逾3.5万户、约10万人实现了“新居梦”,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攻坚克难旧改工作屡创佳绩
虹镇老街,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地名,曾是不少人眼中“穷街”的代名词。低矮、逼仄、破旧、脏乱……这些更是以前虹镇老街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本区便对虹镇老街地区启动了旧改工作。2012年,作为全市首个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虹镇老街1号地块公房意愿征询,自4月14日启动后,仅仅两天半,808户居民的支持率就突破了95%的预定目标。2013年10月7日,随着虹镇老街7号地块二轮征询签约率达标生效,历时18年的虹镇老街大规模旧区改造工作顺利完成。
此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刷纪录”“创新高”逐渐成为虹口旧改工作的高频词。2015年,虹口69、142、157及67、71街坊的签约率均突破95%,其中69街坊、157街坊还创下了“当日启动,当日生效”的佳绩。同时,北外滩67、71街坊的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高达95.8%,刷新了当时的全市最高纪录。
2016年底,虹口在全市率先推行“一证一套”购买产权调换房屋办法,科学合理引导居民选择全货币补偿方案。2017年,虹口在63街坊、400、401街坊、251街坊等旧改基地成功试点征收方案,共完成旧改征收6500户、21万平方米,7个地块收尾交地,超额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旧改5000户、交地5块”目标任务,并为全市旧改工作提供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样板。
党建引领构建多元旧改新机制
旧区改造,始终是虹口最大的民生。近年来,虹口的旧改工作能不断翻开新篇章,既源于始终坚持的“旧改为民、旧改靠民”理念,也得益于虹口在全市首创的“旧改民生全关注,党建引领全争先”等“十全工作法”。
在旧改推进过程中,虹口逐步形成“旧改没有旁观者”的工作格局,建立了“1+3+2”旧改工作机制,即“1”个旧改指挥部、“3”个街道(嘉兴、提篮桥、四川北)、“2”个征收事务所,为科学高效、统一有序地推进旧改工作提供最大制度保障。
同时,虹口坚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签约五星榜”等活动,鼓励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引领广大居民群众支持旧改;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和居委干部保证“圆桌会议”全覆盖,在答疑解惑时听取民意,帮助居民争取利益最大化;组织居民自行推选征收基地内德高望重的公信人士,组成居民监督评议小组,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征收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旧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的作用,比如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老娘舅”、开展心理辅导等。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旧改工作也不断创新突破。2014年初,微信公众号“川北旧改征收”率先推出。居民关注微信后,不仅可以收到有关“圆桌会议”“旧改小知识”等即时、有用的信息,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查阅相关法律政策及公告信息。不久,“嘉兴旧改”“提篮桥旧改征收”等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开启,为旧改工作“添薪加火”。
完善配套彩虹湾生活日益便捷
作为上海危棚简屋最集中、旧改任务最繁重的老城区之一,面对旧改安置房源紧张的瓶颈,虹口坚持多措并举,一方面积极争取市里四大基地的“搭桥”房源试点;另一方面加快彩虹湾大型保障房基地建设。近年来,彩虹湾一期、二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彩虹湾基地位于虹口最北端,为虹口、宝山、静安三区交界处,此前曾是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被改造成大型居住区之后,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 下转2版 (上接1版)市民出行也有诸多不便。为此,本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其周边道路建设纳入区区对接道路辟通工程,其中安汾路(江杨南路—水电路)、三门路(江杨南路—南何支线)已竣工通车,区域路网结构基本建成。同时,151路、160路公交均在彩虹湾设点停靠,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记者了解到,除了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出行难得到有效缓解,与之比肩的就餐难、休闲娱乐难等问题也正逐渐成为历史。近日,位于虹湾路79号的江湾镇街道第一市民驿站开业运营,涵盖就餐、养老、娱乐等多种功能,彩虹湾及周边居民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愈发完善。不久的将来,医院、学校、短驳公交车……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都将现身彩虹湾,美好的生活正向彩虹湾居民一步步“走”来。
旧区改造,任重而道远。“十三五”期间,虹口将继续深化试点工作,全力以赴完成旧改工作任务。同时,坚持“留改拆”并举,对涉及风貌保护的地块,注重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既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又千方百计改善市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助力上海早日迈入“卓越的全球城市”之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