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传彬)
图为“蒲公英”志愿者教书法课
大调研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北外滩街道经过前期大调研,在各市民驿站完成“规定动作”外,还针对市民反映的“共通”问题,试点推行需求共融、资源通融、文化互融的“融服务”体验,不断提高驿站服务品质,营造起更加贴心的服务氛围。
需求共融 求取最大公约数
家住东余杭路的段阿姨患有心脏病、高血糖等疾病,需定期去医院检查,每次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如今,这个让他们一家困扰多年的问题解决了。
今年5月初,段阿姨家附近的第三市民驿站引入“高科技机器人”——健康一体机,可进行血压、血糖、心率、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并实现数字化,所查数据都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同时,专业医务人员会根据检查结果给出健康建议。
据悉,作为一个面向社区全体人群的融合平台,市民驿站服务对象虽然在年龄、职业方面差异明显,服务需求也多种多样,但居民需求的“共融点”十分明显。今年的大调研工作启动伊始,街道便发放了数百份市民驿站需求调查问卷,调研对象从7岁孩童到90多岁的高龄老人。调研结果表明,阅读活动、亲子活动、球类棋类活动和康复理疗是市民驿站的“刚需”。特别是康复理疗,这个看似属于老年群体的专场,实则对于整天面对电脑、手机的年轻上班族来说,也有较高需求量。“驿站的一体机检查功效和医院是一样的,以后再也不用专门去医院了!”刚做完检查的白领小刘说。
市民驿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推行的需求共融服务,希望在不同的人群区间求取最大公约数,让白领、白发等不同群体都能在驿站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同时也在活动中加强彼之间的交流互动。
资源通融 “蒲公英”反哺社区
今年72岁的何文光一直对书画情有独钟,但由普通的爱好者到表现优异的“好学生”,再到市民驿站社团课程的任课老师,如此大的角色转换,让他直呼“没想到”。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源于街道推行的“蒲公英”式延伸服务模式。
据介绍,以往在选拔社团课程的老师时,市民驿站比较注重相关工作经验,但这种“断崖式”师资模式,导致师资力量维系难、扩充更难,一些非常受欢迎的优质课程也无法在社区延伸布点。“此前的每次社团课程报名都如同一场惨烈的‘战斗’,书画、摄影、歌咏等活动几乎次次‘秒杀’。”驿站工作人员说道。
随着大调研工作的深入,市民驿站师资力量匮乏、社团课程名额供不应求……这些居民最为关切的问题,逐一浮出水面。街道在进一步梳理驿站现有资源时发现,多年来,驿站早就培植了一批“潜力股”。他们曾经是或者至今仍是社团课程班的学员,通过前期学习已较好地掌握一定技能,也乐于服务社区,就仿佛默默长成的“蒲公英”,只是缺少那一阵“东风”。
基于此,街道主动参与协调,从受欢迎度高、培育基础较好的书画班和书法班入手,精选十余位骨干学员做任课教师,打破各驿站的空间隔阂,试点推行“蒲公英”式延伸服务模式,实现各驿站优质资源的互通互融。
截至目前,“蒲公英”模式不仅为市民驿站的运营提供了一大批有专业素养、有技术内涵、有文化操守的优秀志愿者,而且还通过志愿者有效带动了驿站的自治和公转。据悉,今年4月份开业的第一市民驿站,在“蒲公英”志愿者的主动参与和帮助下,每周开展多达近20场各类社团活动,场场座无虚席。
文化互融构建国际化社区
来自法国的卡瓦女士已在上海工作6年,虽然早就听说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但自己亲自动手体验还是第一次。今年端午节前夕,卡瓦和数十位在北外滩工作的外籍友人,受邀来到第一市民驿站,跟白领、社区居民一同参加欢庆端午节活动。
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洋面孔”们从略显笨拙地穿线、填充中药材,到一针一线地缝合,最终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只香囊作品。现场的捏泥人和糖画等非遗文化展示,不仅引来外籍友人的围观,也勾起了不少居民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外滩和陆家嘴共同构成“黄金三角”的北外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籍友人前来工作、学习。他们在北外滩生活得如何?对市民驿站有什么服务需求?……在今年的大调研走访工作中,这些也都成为街道关心的重点。
为此,街道及时调整驿站的功能定位,推出文化互融的“融服务”体验,除了作为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窗口,更将驿站打造成展示中华文化、上海文化、虹口文化的窗口,吸引社区各类人群共同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北外滩作为一个国际化社区,今后将以市民驿站为载体,进一步打造文化交融的交流媒介。同时,以驿站活动为契机,努力构建新的社区文化格局,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