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卓清)
心怀一丝忐忑,迎着烈日和风雨,初为社工的卞华和同事拿着名册,爬上一个又一个楼层,敲响一扇又一扇门,有时遇到态度冷淡的家长,有时遇到桀骜不驯的少年……15年后,卞华翻开市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的资料,已经记录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各类服务案例。全心付出的汗水,终于凝结出成果——2019年,市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站长卞华荣获了第七届上海市“平安英雄”的称号。
“阳台男孩”走入职场
爬上咯吱作响的老式木楼梯,通过黑暗的楼道,刚成为社工的卞华见到了少年,他的家很狭小,一张床、一张写字台,一个衣柜……在职校肄业后,他基本没有外出工作过,居委会给他介绍的工作,他也不搭理。
正处美好年华,男孩却如此消极,卞华感到很心痛。她积极与男孩交流,可他除了“嗯”,没有多余的字词。一天,卞华问他:“你平时在家最喜欢做什么?”少年说:“我就喜欢站在阳台上随便看看。”从此,卞华将聊天场所转移到阳台,和少年边“看风景”边说话,从一问一答开始,卞华逐渐打开了他的心门,少年向卞华坦言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卞华的推荐下,少年进入“阳光展翅”中专学历班就读,并最终走上职业道路,如今,他已是一名企业的部门经理人。
“孩子有口吃问题,不愿意去上学,我做什么都没有效果,你看看该怎么解决。”一天,工作站来了一位忧心忡忡的父亲。
经过询问,卞华发现,这位青少年的口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在学校里看到不良少年欺凌同学的暴力场面,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所引发的。经过专业的预估,卞华为孩子制定了周密的个案服务计划,与青少年进行了一系列沟通,帮助其学习与朋辈沟通之道、学会正确对待欺凌现象的方法,并积极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其症状逐步改善,同时,安抚家长、舒缓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氛围。最终,卞华不仅解决了这位青少年口吃问题,还改变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加了环境支持,让这位孩子重新树立起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从教师到专业社工
“社工的岗位很平凡,可是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平凡的。”在卞华看来,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帮助边缘青少年重回生活的正轨,让一个个家庭重归和谐,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也是卞华转行的动机。2004年,上海在全市教育系统、公检法司等部门选调一批中青年同志担任“选聘社工”,充实到全国第一支司法社工队伍中去,身为教师的卞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二年后,当面临重回学校的选择时,卞华主动向上级部门提出放弃教师的事业编制,正式成为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的一名专业社工。卞华说:“门外面可能是冷漠、桀骜,当打开了心门,就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无助和茫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每个青少年都能开心地站在阳光下,过自己喜欢的、健康的生活。”
从一名社工,到如今成为本区工作站的负责人,卞华依旧不忘初心,引领青年人才诠释好“社工”这个专业。她设计了基于师徒式督导理念的“阳光树”社工培育计划,从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介绍、如何敲开服务对象的门、到怎样和青少年面对面沟通才最有效,由资深社工手把手带着新社工们演练实务,卞华每次都坐在一边观察,并提出建议,直到培训结束。如今,虹口工作站所有街道社工点中,70%的组长岗位由年轻社工担任。卞华带领着年轻社工群体,跑居委、上门走访、做志愿服务,筑起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坚实的基础。
据悉,截至目前,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24名在岗社工共计服务约16000余名本市、来沪社区青少年,在联校、驻场、驻所等各项服务中,覆盖了约3500名来沪务工青年及楼宇白领。
“社工是以爱之名,因他人幸福而幸福。”卞华用十五年的付出,达成了自己的心愿,也不断激励着更多社工,用热忱和努力,投身到有爱、有温度的社会工作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