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约1米、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砖红色陶缸,竟能降解厨余垃圾成为肥沃的花泥!一段直径约20厘米的PVC管道,竟能“吃掉”狗狗的粪便,转化成营养丰富的肥料!
自凉城新村街道全力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以来,这些“神奇”的物件陆续在街道的广灵二居民区亮相。
举措“接地气”居民齐参与
凉城新村街道是本市首批11个低碳社区之一。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在区发改委的指导下,全力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并通过居民自治,广泛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低碳项目。
垃圾分类是低碳社区建设中颇为重要的一环,政府投入的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但因很多居民“不了解、嫌麻烦、没兴趣”,参与度始终不高。为调动居民积极性,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街道以居民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从去年3月起,在广灵二居民区试点厨余垃圾就地消纳。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陶缸,摆放在广灵二路290弄小花园里,当放入5公斤生物菌剂后,它就变成了消纳厨余垃圾的“神器”,24小时内实现95%的降解率。这种利用微生物菌剂降解垃圾的方法叫做兼氧消纳技术,专门针对固体有机垃圾,像异味大、易滋生细菌的厨余垃圾,通过该技术可降解成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益生素有机肥料。
290弄的小花园就是用这种肥料培植的,如今已经成为了小区的一处景观。居民们会将分拣好的干垃圾带过来,由志愿者送入陶缸“沤肥”。看到花园长势喜人,居民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散步时顺便把“原料垃圾”送过来,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有的居民还会把转化好的肥料带回家养花侍草,效果特别好。“这种肥料一点异味也没有的,而且营养丰富。我家阳台上的花草自从用上之后,长得非常好!”向老伯告诉记者。
此外,为了让遛狗的居民主动清理宠物粪便,街道还在小花园里试点安装了蚯蚓堆肥塔,狗粑粑经过红蚯蚓的一番“吞吐”也变成了肥料。
“引入陶缸和蚯蚓堆肥塔后,明显感觉到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了。”街道社区发展办相关负责人说道。目前,街道已实现27个居民区厨余垃圾分类和绿色账户工作全覆盖。未来,计划以居民楼为单位,为每幢楼配备厨余垃圾就地消纳装置。
建设“全方位”居民得实惠
随着低碳社区建设的深入,其建设成果真正给居民带来了实惠,各类绿色技术节能降耗、美化环境的作用显现出来。
在广灵二居民区试点建设了集太阳能供电、雨水收集、自动浇灌为一体的立体绿化;在街道办公楼、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委会办公室等场所,大量摆放了用废弃饮料瓶作为花盆的室内绿化。
在中虹、广灵二、复旦、梦湖苑等居民区开展雨水收集和中水回收利用工作。其中,在中虹小区建立了净水再利用装置;充分利用梦湖苑新建小区的优势,将雨水储存在地下集水井中,用于景观绿化灌溉、垃圾箱房清洗等,梦湖苑因此被评为上海市节水型示范小区。
街道还完成了辖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水管采用更加牢固和保温防冻的材料,泵站也进行了改造升级,在提升居民家庭日用水质的同时,更减少了自来水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街道先后在广灵二居民区、凉五居民区建设了总共6.12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资金建设屋顶光伏电站。
同时,街道将社区划分为4个网格化管理片区,建设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市民服务、社区党建、为老助残、社区活动等公共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形成了15分钟生活服务圈,有效降低了居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
“低碳社区建设,首要的是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在开展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把握利民、惠民这一原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力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凉城新村街道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了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居民生活和环境更加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