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虹口区教育系统通过“场馆红色文化课程”立德树人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20/1/10

(记者  张燕丽)

“李白烈士、鲁迅先生等很多很多名人都曾生活在虹口,我们虹口有着‘文化名人聚集地’之称。”祥德路小学的秦同学虽然刚上一年级,却对虹口的文化历史如数家珍,而这正是得益于“彩虹计划立德树人工程”开展的“场馆红色文化资源进课程”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根据虹口区教育“十三五”规划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在文化虹口的基础上,围绕“红色文化”这根主线,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全学段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如何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教育呢?“我们虹口有山阴路的鲁迅先生故居,有记录了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生活轨迹的多伦路,有中共四大纪念馆、犹太难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区教育工作党委一位负责人介绍道。

就这样,一场利用虹口丰厚的文化资源、场馆资源等,开展的“场馆红色文化资源进课程”应运而生,开整个课程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感受身边的红色文化。

去年,本区各学校学生纷纷走出校园,走进虹口的“红色文化”。区二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走访了继光高级中学、1933老场坊和音乐谷,二年级学生则把集中了大量文化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的多伦路走了一遍,三年级学生前往鲁迅公园和内山书店旧址,四年级学生“打卡”白马咖啡馆、犹太难民纪念馆、霍山公园等,重走“方舟之路”;五年级来到了沈尹默故居、中共四大会址等;祥德路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参观了李白烈士纪念馆,三、四年级的部分学生前往鲁迅纪念馆……

“简陋的板床、泛黄的长衫,无不彰显出他的勤俭作风。置身李白烈士故居,我被他的生平和光辉故事深深打动。”“我今后一定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爱国、正义、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红色寻访之旅,让红色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让他们感悟良多。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事实上,为提升“场馆红色文化资源进课程”系列活动的实效性,区教育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及不同学习阶段,设计了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以鲁迅名字命名的鲁迅中学,把基础型课程的课堂移到了鲁迅纪念馆。而在2019年暑假,鲁迅中学还联合鲁迅初级中学和迅行中学进行了拓展型课程,三所学校共同开展“追寻鲁迅在上海的足迹”活动。来自鲁迅中学的8名学生成为了志愿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鲁迅纪念馆,围绕鲁迅在虹口区生活过的6处足迹,进行了一场人文体验的深度行走。

霍山学校以“提篮桥文化”的系列校本课程为例,通过限定拓展课程的形式,在小学和初中进行了《提篮方舟与犹太文化》《探寻提篮桥监狱》和《从下海庙走向世界航运中心》的课程实践,教育学生铭记提篮桥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传承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精神。

注重情感体验的“场馆红色文化资源进课程”系列活动,不仅让有意义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让红色教育变得具体化、有温度。

“红色文化”师生共育

不止学生,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也在走进红色场馆中有了别样的收获。

丰镇中学语文教研组探访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在这里浓厚的文学氛围下,老师们围桌而坐,以茅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为切入点,开展备课研讨活动,探讨如何利用身边的红色场馆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场馆文化相融合,就地取材,寻找课堂教学灵感,以实现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教材育人价值以及传承经典文化的目的。

很快,这次的备课研讨活动就化为了学生的课堂内容。11月,在丰镇中学举行的“红色资源进课堂”公开教学展示课及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公开展示课《白杨礼赞》。“红色场馆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内涵,它以其独特的存在形态、鲜明的文化底蕴以及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丰镇中学一位语文老师说道。

红色教育将在本区各学校持续推进,区教育局介绍,将继续探索场馆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融合教学课程的开发,拓宽师生探究学习的途径,让红色基因深入人心、传承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