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市“微更新 微改造” 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杨浦市人民政府 2018/03/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红、中组部组织二局二处调研员周勇、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孟晓东等领导,来四平路街道调研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龚培娟,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程国光,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敏陪同调研。

黄红部长和调研员周勇一行先后调研了抚顺路363弄安顺苑“睦邻楼组”、阜新路260号“上海市科学实验室”、苏家屯路“行云流水”等“微更新、微改造”项目。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从“睦邻楼组”起步,又接力推出了“睦邻议事厅”,“睦邻广场”和“睦邻街区”建设,在同济大学、“社区规划师”的帮助下,一步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睦邻家园”,推动四平这一老工人新村焕发新的活力,发展为一个全新的“友善、互助、信任、共享”的民本社区,让居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黄红部长等领导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阜新路260号City  Science Lab(同济-麻省理工城市科学实验室)调研中,娄永琪院长介绍了街校合作开展“四平空间创生行动(Open Your  Space)”第一、第二、第三季活动,目前已开放了NoCC(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Fablab(开放创造实验室),以及“N-ICE2035”创新项目。N-ICE2035即  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NICE更意味着“美好生活”。在对未来生活方式以及产业变革的探索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创新空间和服务。

娄永琪院长说,“实体运作”和“持续迭代”是这些原型实验室的最重要的特征,围绕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组成的国际顶尖创新生态圈,为原型街持续不断地输出人才、创意、科技、资本和转化支撑。“中国具有全世界无可比拟的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这些应用场景可以倒逼科学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而设计就是这个倒逼效应的金手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实验室开在社区的原因。”这个从杨浦首发的全新创新模式,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2.0版本,不仅把‘设计’从服务变成了未来经济最重要的初始投资,更把社区从创新链、产业链的末端变革为创新链、产业链的源头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资源。

黄红部长和调研员周勇一行深入城市微更新项目点位,边走边看,边了解情况,在听取街道、同济大学相关人员介绍时,黄红部长指出,四平与同济大学合作紧密,街校党建联建内涵丰富,杨浦“社区规划师”起源在四平,四平城市“微更新、微改选”走全区前列,希望街道要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推进建设“大学的社区,社区的大学”的积极实践,要把大学知识、人才等资源不断引进社区,服务社区,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为共创城市生态友好型社区贡献力量。要积极探索区域化联合党建与社区治理复合制的形成与发展。在城市治理、睦邻家园建设和民生服务,不能只靠政府,还需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借助继续借力同济大学、区域党建资源,专业的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治理的活力之源。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大调研大走访,扑下身子,沉入一线,对标找差距找短板,问需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好群众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把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在服务群众上再发力,在社区工作创新上再务实、再上新台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