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琦琦格外开心,不仅因为这天是 “有爱”的日子,还因为杨浦区殷行街道“阳光心园”恢复开放了。琦琦是一位精障人士,因为疫情原因,她已经在家里待了3个多月。“这里有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我太想念大家了”,当得知能来上课后,她兴奋了好多天。
和琦琦一样期盼“开园”的还有“阳光之家”“阳光心园”“阳光基地”其他的小伙伴们。早上8点多,学员们就已经排队等候开门,门口两位老师维持秩序,提醒大家注意间隔,园内,几位老师在做消毒工作的最后检查。
为了保证 “绝对安全”,园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除了学员进出园外,其他人都不能随意进入,原先和街道办事处临近的大门也拉起了隔离线,出入口只保留一扇门。
进园的学员要在门口的脚垫上消毒,沿着“S”形隔离带走到点位,测温、洗手等一系列动作结束后,旁边的老师会进行体温登记。“小丁,你洗手要慢一点、仔细点。”老师们在旁提醒着学员们每一步消毒都要做到位。
工作人员陈旭嵩介绍,从4月份开始,园区就着手筹备防疫工作,上周接到“开园”通知后立刻行动。为了措施更加完善,他们还邀请部分学员进行演练,在细节方面进行补充!
细节体现在各个方面:教室里的消毒记录表、随处可见的防疫宣传横幅、还有专门收集废弃口罩的垃圾箱……在“阳光基地”工作区域,陈旭嵩发现学员在工作时容易面对面交流,考虑到这点,他立刻联系广告公司定制隔板,并在上面贴着“间隔坐 不交流”的标识。
工作间里窗户、风扇打开,保证空气流通,采访当天,室外气温29℃,室内虽然没开空调,但体感温度舒适,不会闷热。室内电视机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字,基地老师说很多学员一进来看到这几个字都哭了,3个多月没“回家”,回来后喜极而泣。
除了工作区域,学员们日常活动、吃饭的地方也做了全方位的防护措施。陈旭嵩介绍,他们将二楼大活动教室改成了食堂,椅子交错排布,每张桌子仅坐1个人,桌子之间有大约1米左右的距离,同时要求学员分时段错峰就餐。所有学员们的第一节课都是防疫知识科普,尽管之前已经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教学过很多次,但是大家依旧热情满满,课堂上不时举手发言。
在一楼拐角处,一间不起眼的房间引起了残联君注意,原来这里是紧急隔离室。这间原先由医务室改装的储物间,“开园”后继续发挥“余热”,墙体贴满瓷砖,方便消毒清洁无死角。负责人王悦介绍,一旦有学员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会立刻带到这里进行隔离安置,同时通知街道残联、社区医院等单位进行下一步诊断治疗,整套流程垂直严谨。
在另一间防护物资屋内,储备着一个月用量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洗手液等防护用品,陈旭嵩介绍,殷行街道“三阳机构”中,共有学员96名, “开园”后学员会陆续回归。按照要求,每40分钟学员要洗手,仅洗手液每天就要至少用掉6瓶,所以必须提前储备物资。
“事实上,这的确是笔大开销。”王悦坦言,当前刚刚恢复开放,物资是园区与街道共同筹备的,若疫情不结束,物资长期消耗,这将是笔不可忽视的开销,如何解决长期物资经费问题,王悦很是焦虑。
据了解,当前殷行街道“三阳”80%的学员已“回归”。家长们按照自愿原则,会签署承诺书,让孩子们回到这里,部分有疑问的家长也在周末提前考察了园区安全工作。“大家信任我们,让学员们回到这里。我们一定会做好,让家长放心,让学员安心,让这里再次阳光明媚。”已经大半个月没有休息的王悦提到之后的工作,依旧充满干劲。
采访后记:
5月20日当天,和殷行街道“阳光之家”结对志愿服务的“肯德基”公司,为学员们送上了“有爱”礼物,学员代表也向爱心企业赠送了他们的手工制品。“开园”后,除了部分高校志愿者无法继续服务外,其他志愿团队都表示会继续过来服务。3个多月时间过去了,这里恢复了曾经的模样。学员们依旧欢声笑语,老师们更加忙碌,安静的小院又“叽叽喳喳”了起来,学员们按照以往的习惯继续生活着,工作人员、老师、志愿者在背后为大家默默护航。这里,一直记录着爱的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