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递进式“睦邻楼组”创建 唤醒“沉睡”的邻里空间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0/07/28

为进一步深化“睦邻家园”建设,努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四平路街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全覆盖、递进式开展“睦邻楼组”建设,着力在楼道堆物整治,美化楼道公共空间上下功夫,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增强居民参与力度,并形成楼组微改造成果自治机制,有效消除楼道安全隐患,有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平路街道是老工人新村社区,多数房屋是始建于50-70年代的老公房和90年代末的高层商品房,针对不同楼道环境,街道将睦邻楼组创建分为基础版、进阶版和高阶版三种标准。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自创为前提,申报楼组可按创建标准从低至高,逐步创建,也可直接选择某一层级目标,直接创建,改善居住环境。

打通生命通道

推进“基础版”睦邻楼组创建

楼道堆物,既影响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又挡住了消防通道,影响出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创建“基础版”睦邻楼组,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打通小区生命通道、整治楼栋堆物、治理电瓶车飞线充电、清理电表箱下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消除安全隐患,恢复楼道整洁。

街道在近两年试点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中旬全面启动睦邻楼组创建工作,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开展全覆盖宣传,大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创建氛围,借助第三方力量,在居民区广泛开展“断舍离”以物换物公益活动。同时,由各居民区全面排摸意向楼组,全面了解楼组居民结构、建设历史,为创建拟定目标,通过党建引领发挥“三驾马车”的合力作用,清理、整治、维护楼道管理工作,提高居民公共安全意识,并引导鼓励居民成为睦邻楼道的创建者、管理者、维护者。

营造楼道文化

推进“进阶版”睦邻楼组创建

楼道是居民每天外出、回家的必经之路,通过营造楼道文化,不仅可以把单调的墙面装饰一新,还可以拉近邻里关系,让楼道成为居民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平台,增进邻里感情,进一步提升楼道环境。

街道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在全覆盖推进街道辖区内1387个楼道创建睦邻楼组过程中,聚焦重点,借助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引进社区规划师团队及社会组织,利用创新创意大赛等资源,开展楼组微更新、微改造,提升创建楼组品质,推动楼组环境提升,并将人文、党建元素融入楼组,增添人文气息。

坚持居民自主自愿原则,发挥社区居民在睦邻楼组创建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居民工作坊、开放主题日等活动形式,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尊重居民意愿与需求,同时充分挖掘楼组内的能人和达人,发挥居民一技之长,形成一批优秀的睦邻楼组创新作品。“进阶版”睦邻楼组还可根据主题分为党建睦邻楼组和文化睦邻楼组等。

引导居民自治

推进“高阶版”睦邻楼组创建

在“进阶版”睦邻楼组基础上,街道积极引导居民自治,推进“高阶版”睦邻楼组创建,按照“自己出钱、自我出力”原则,筹集楼组自治金,组建楼组自治团队,形成楼组自管机制,开展主题活动。借助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等专业力量,“一单元一主题、一楼层一特色”,建成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睦邻特色楼组。

2015年以来,街道已先后试点完成了“五好楼”“石榴楼”“祥和楼”等230个特色睦邻楼组创建,在睦邻楼组设计中融合单元住户居民的实情和需求,使楼组的每一处改变都让人眼前一亮,走进楼道就像走进了自己家,有效提升了居民“家”的归属感。改造后的楼组还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维护楼组公共家园。

在睦邻楼组创建中,街道发掘社区群众领袖,储备志愿者队伍力量,大家献计献策,同心协力,积极投入睦邻楼组创建,让老旧楼道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做到每创建一个睦邻楼组都建立了常态长效机制,由居民加强日常管理,不断巩固提升楼道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